2020年以来,梁平区对标对表世界银行和市级营商环境考核指标,立足企业所需、群众所盼,做好惠企政策“加法”、行政审批“减法”、市场主体的 “乘法”和企业松绑的“除法”,务实推动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着力打造区域营商环境高地, 不断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
从世行考核指标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100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大力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由1.32次降至0.13次。与浙江省玉环市建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开办企业实现“零成本”、1个环节、最快0.5天办结,达到世界前沿水平。报送的《“三零三省”服务让企业用电省心》被市营商办评选为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
从市场主体发展看,2020年全区新发展市场主体13122户,总量达61819户,同比增长78.77%,增幅居全市第一。新增城镇就业754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5.8%。
一、构建“长效化”机制,做好政策落实的“加法”
(一)构建“高质量”运行机制。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4个以区委常委为组长的营商环境督导组,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定《梁平区“营商环境建设年”行动方案》和8个专项行动方案,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体系。
(二)释放“磁场性”政策红利。精准落实暖企惠企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奖补+扶持+引导”政策体系。出台《梁平区新培育企业奖励扶持政策》,针对“四上”企业和新注册企业,给予企业4万至20万元奖励扶持。制作《纾困惠企政策速览》口袋书1.2万册,大力宣传宣讲,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三)创新“菜单式”服务制度。设立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区级部门分别组建43个“双创”服务专班,推行窗口首席代表制,编制《创业创新服务指南》,梳理出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文旅等66项“菜单”,市场主体按需“点菜”,通过“菜单式”“一站式”服务,共为招商引资企业、政府投资项目业主办理审批服务事项270项。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
(一)推行“四减”实现政务服务全面提速。优审批、减材料。取消行政权力事项203项,工程建设审批服务事项压缩20%;通过采取材料复用、网络核验等措施,精简材料770个。优效率、减时间。依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减了86.43%,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项目从取得企业投资备案到办理不动产登记只需要15天。优流程、减环节。优化14个行业66个事项办理流程,减少办理环节653个,实现多个关联事项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次办成。优服务、减跑动。落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服务,网上可办率由57%提高到90.67%,“只跑一次”事项达127项,“零跑腿”事项达1162项。
(二)优化要素供给提高企业便利度。用电方面,对小微企业实施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对大中型企业实施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用水方面,企业用水报装流程由5个精简至2个环节。免收工业园区范围内企业申请用水管网改造费。用气方面,报装由5个减至2个环节,实现0.5个工作日内完成报装受理。优化网络和有线方面,将通信设施建设审批周期缩短为15个工作日内,建成5G基站630个,新建预覆盖光缆1000余公里。
(三)清欠减税降费促进企业轻装上阵。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07亿元,清偿率100%。减免企业税收1.4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工伤、社保费2.63亿元,发放两批援企稳岗资金935.57万元。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租用行政事业国企单位用房减免租金540万元。
三、实施“招培引”工程,做好市场主体的“乘法”
(一)做实做细“凤还巢”工程。全面摸清梁平籍在外人员情况,建立“梁平籍在外人员信息库”“创业创新意向性人员信息库”,对有意来梁回梁创业人员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依托小微企业园和数谷农场农业创业平台等,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回引500余名梁籍企业家返乡发展。
(二)大力推进“小培强”工程。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分类建立“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制定“一企一策”组合拳政策。2020年新增“四上”企业10户,总量达420家,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2个,培育市级数字化车间9个,总量占渝东北的1/3且连续2年位于渝东北、渝东南第一位;平伟实业成功创建渝东北唯一一个市级十大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双百”企业3家。
(三)扎实开展“大招商”工程。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围绕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以商招商、补链成群。2020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7个,引资额231.47亿元,其中68个签约项目已落地,落地率63.55%,招商“三率”列渝东北第一。
四、打通“中梗阻”难题,做好企业松绑的“除法”
(一)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透明。全面建成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在100个招标文件中取消地域限制条件,精简投标资料。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有序推进政府采购电子交易云平台上线运行,目前已成交760笔,交易金额达3416万元。
(二)持续发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深入开展“银税互动”活动,助力63户企业授信2550万元、贷款4828万元。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帮扶12家企业成功获批专项再贷款1.16亿元,申请贴息金额1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