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烟雨朦胧中别有一番情致。远处是山,近处是楼,高楼的影子倒映在湖里,湖中是自由自在的水鸟,湖岸是优哉游哉的行人,几缕薄雾环绕在山与城之间,就是一幅韵味十足的水墨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演绎。
2022年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秘书处为全世界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梁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没有大江大河的西南小城凭借着敢于守正创新、善于取长补短的姿态,走出一条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得到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荣誉之后是安于现状还是再接再厉、继续前进?梁平无疑是后者。国内首个国际湿地城市后续品质提升的专项计划方案《国际湿地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7)》的印发,就是最好的证明。
建平台
当好全国小微湿地建设“领头羊”
国际湿地城市,是荣誉更是责任。梁平一直在思考没有大江大河流经、水资源欠丰富地区的湿地生态建设该从何处突围?梁平的成功经验是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沟、塘、渠、堰、井、泉、溪等本地资源,围绕小微湿地进行湿地建设,这为处于同样困境的地区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湿地提供了新思路。
搭建新平台,开辟新前景。梁平为助力全国小微湿地建设,携手8个市区县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小微湿地创新联盟,秘书处设在梁平,成立仪式于2023年4月20日在梁平举行。
“成立联盟,我们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加强小微湿地相关技术、标准与管理创新,促进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区湿地中心主任唐宏表示,将成功的小微湿地保护模式总结提炼,形成示范案例,让小微湿地成为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我国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梁平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应该扛起的历史之责。
此外,2023年9月,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小微湿地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梁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小微湿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培育新产业新模式等,大家学习模式、交流经验,依托梁平这个开放的平台,共同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抓项目
点线面结合下足湿地“绣花功”
群山环抱,雾气从自湖面升腾而起,缥缈仿若仙境,走进铁门乡铁门社区的大白水,冬日的山水之美让人沉迷。
“听朋友说大白水山美水美,我们特意来玩,果然不虚此行。”游客钱鑫诗说。
据了解,铁门大白水占地面积约540余亩,以水质优良的地下暗河为基础,通过修建人工湖、生态鱼池、观景平台、人行便道等,形成亲水休闲空间,于2023年底完工,因其秀美的生态自然风光,慕名前往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主要以‘十百千’小微湿地示范工程为抓手,来推动全区的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区湿地中心工作人员王荣说。
为持续推广“小微湿地+”模式,将小微湿地建设与逐水而居的梁平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在全域境内彼此相依串联,绘就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城,梁平生命共同体”的湿地画卷,区林业局计划至2027年,打造11个小微湿地特色乡镇,建设塘下禾苗翠、塘上柚花香、水中鱼儿游、枝头鸟儿唱的梁平湿地“一镇一品”系列品牌,实现小微湿地与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打造111个小微湿地休闲乡村(社区),建设植被郁郁葱葱、溪流水声潺潺、水面鱼蝶共舞、岸上蝉鸣鸟唱的和美乡村,根据河道区块特点建设人工湿地修复区和湿地景观观赏区,将湿地与大自然“无缝衔接”,达到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科普宣教、湿地休闲、农业综合利用示范为一体的目的;打造1039个森林小微湿地,建设昌蒲被之、诡石点缀、怪木林立、青鲜环周的山间小微湿地,起到净化水质、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洪涝灾害和干旱气候、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2023年,“十百千”小微湿地示范工程打造出铁门、云龙、竹山3个“小微湿地特色之乡”,云龙镇三清村、竹山猎神村等20余个“小微湿地特色之村”,100余个小微湿地,厚植生态本底、重塑诗画风情、激活乡愁乡韵、振兴乡村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强产业
“小微湿地+”成为城乡发展“加速器”
“我认识,我认识,这是小鷿鷈。”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11岁的谢俊博兴奋地指着湖中的水鸟向家人介绍,“这是上次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时,老师教我们认识的。”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风景优美,动植物繁多,很适合带小朋友来边耍边学。”谢俊博的母亲陈梵佳说,她很支持孩子参加自然教育活动,平时也会教儿子认花草树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润物无声,教育一代代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自然教育之城。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然教育事业,我们将自然教育、小微湿地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产业,这将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区湿地保护中心宣教科科长余先怀表示。
据了解,区林业局目前已联合区教委,与区内中小学共建6所自然学校,编制自然教育教材和系列科普图册,开设包括农耕体验课在内的6门自然教育课程;与重庆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进行合作,常态化开展自然教育活动。2023年,仅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就接待研学及调研团队1000余批次,受众近30万人次,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还获评“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成为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教育共建基地。
此外,区林业局还在全区各乡镇(街道)积极推广“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模式,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已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康养旅游、自然教育四大湿地支柱产业,加快实现湿地生态产品景观化、湿地产品产业化,不断推动城市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来源:梁平日报,记者石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