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梁平>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日期:2024-04-02

梁平区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三峡库区西沿,地理坐标北纬30°25′—30°53′,东经107°24′—108°05′,东邻万州区,南接忠县、垫江县,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北倚四川省开江县、达州市达川区;距重庆市区180公里,距万州区67公里。东西横跨65.35公里,南北纵贯52.1公里,幅员面积1892.1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梁平区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褶皱带的川东褶皱带西北端部分,由明月峡、南门场和黄泥塘三条背斜,虎城、任市和梁平三条向斜,以及金鸡向斜核部的一部分组成。背斜和向斜均呈北东走向,其中背斜紧凑成山,向斜宽缓成谷,高低相间,平行排列,是典型的隔档式褶皱构造。

梁平区境内最高海拔为1221米,位于蟠龙镇扈槽村窄垭口,最低海拔高程为221米,位于石安镇双河口。境内有东山(黄泥塘背斜)、西山(明月峡背斜)和中山(南门场背斜),均呈北东走向,平行排列,互不衔接。山区海拔500—1221米,面积606.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2%。东山和西山因山顶出露的嘉陵江组灰岩被水溶蚀,呈狭长岩溶槽谷地貌形态(在东山为城南槽、在西山为百里槽),两翼须家河组砂岩相对成为陡峭山岭,故为“一山两岭一槽”型。中山顶部未出露嘉陵江灰岩,无溶蚀现象,仍保持“一山一岭”型。在“三山”之间分布着许多起伏不平的丘陵,东南和东北为深丘,中部和西北部为浅丘。面积1184.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9%。在区境中部,东、西两山之间,有一块由古代湖泊沉积而成的平坝,地势平坦而开阔,面积100.73 平方公里,在全区总面积的5.4%,它被称为川东第一大坝,即梁平坝子。

梁平区境内地势高出邻县,为邻县溪河发源地,龙溪河、甘井河、汝溪河、普里河、铜钵河、新盛河等六条主要河流迂回于平坝浅丘之间,河床狭窄,分别流入垫江县、忠县、万州区、达州市达川区和开江县。梁平区地貌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出“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而以山区为主的特殊地貌。

水文特征

梁平处于长江干流与嘉陵江支流渠河的分水岭上,地势高于四周,为邻县溪河发源地,过本区境客水量极少。区内主要河流有龙溪河、铜钵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甘井河共6条,主要支流48条,全长843公里。平均河网密度0.43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05627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3.5立方米/秒。

龙溪河  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是我区境内最大的河流。龙溪河干流发源于梁平区明达镇龙马村文家沟,在荫平镇群乐村肖家沟出境,流入垫江县普顺镇,流经明达、礼让、仁贤、和林、云龙、荫平等镇。流域分布在我区中、西南部,流域海拔3951183米,境内流域面积798.13平方公里,干流长70.1公里河网密度0.45 公里/平方公里。龙溪河在我区长于5公里以上支流29条,长度319.2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沙河、七河、回龙河。年径流总量44408万立方米,年均流量14.08立方米/秒。

铜钵河  又名铜宝河、通巴河,属明月江支流,在我区境内又名波漩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周家镇月城村,在碧山镇黄桥社区进入我区,流经碧山、虎城镇,在虎城镇八林村出境,分布在我区西部,海拔3801183米,境内流域面积277平方公里,干流长16.7 公里(均为界河),河网密度0.42公里/平方公里。铜钵河在我区长于5公里以上支流4条,长度79.11公里,主要支流有水岩河、袁驿河、亲睦河、施家河。年径流总量15760万立方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

新盛河  明月江支流,发源于龙门镇沙井村,流经龙门、新盛,在新盛镇联盟村出境,流入开江县,分布在我区北部,明月峡、南门场两背斜之间广阔向斜浅丘平坝,海拔449952米,境内流域面积168 平方公里,干流长22.0公里其中界河2.5公里,河网密度0.42公里/平方公里。新盛河在我区长于5公里以上支流4条,长度69.57公里,主要支流有文化河、河源河、东风河、朝阳河。年径流总量9811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11立方米/秒。

汝溪河  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万州区分水镇马王槽,在曲水镇三合村进入我区,经曲水、福禄、石安等镇,汇集大小支流,在石安镇里程村双河口下游1.5公里处流入忠县。流域分布在我区东南部,流域海拔2211221米,境内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干流长35.4公里,河网密度0.38公里/平方公里。汝溪河在我区长于5公里以上支流5条,长度70.6公里,主要支流有蟠龙河、培文河、福山河。年径流总量15568万立方米,年均流量4.94立方米/秒。

普里河  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我区梁山街道天鼓村,在复平大龙村出境,流入万州区铁炉乡,在开州区渠口镇汇入小江,流经梁山街道、合兴街道、复平等镇,分布在我区东北部,海拔3151221米,境内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干流长 27.2公里,河网密度0.37公里/平方公里,普里河在我区长于5公里以上支流3条,长度55.7公里,主要支流有龙滩河、白杨河、李家河。年径流总量8695万立方米,年均流量2.76立方米/秒。

甘井河  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东山蟠龙镇聚水村,由槽内暗河流出,到同心场成为明流,过大观,纳众山沟,转南为梁平、忠县界河,在忠县境干井镇,汇入长江。分布在我区东南部,海拔2921221米,境内流域面积214平方公里,干流长24.3公里,河网密度0.45公里/平方公里,甘井河在我区长于5公里以上支流3条,长度54.1公里,主要支流有千福河、回龙沟、冯家河。年径流总量11385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61立方米/秒。

气候特征

梁平气候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暖湿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光、温、水分布同季。主要气候特点是: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旱、洪涝,秋多绵雨,冬季暖和,无霜期较多,湿度大,云雾多。

气温方面:年平均气温为17.0℃,春季(3—5月)平均气温16.3℃,夏季(6—8月)平均气温25.8℃,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7.2℃,冬季(12—2)平均气温6.9℃;极端最高气温为40.3 ℃(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6.6℃(1977年1月30日)。

降水方面:年平均降水量为1291.9mm,春季平均降雨量322.1mm,夏季平均降雨量570.2mm,秋季平均降雨量340.5mm,冬季平均降雨量59.1mm,日最大降雨量为234.1mm(1989年7月10日)。

日照方面: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270.7小时,春季平均日照总时数323.3小时,夏季平均日照时数542.9小时,秋季平均日照时数278.7小时,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25.8小时。

土壤特征

全区土壤共划为4个土类、6个亚类、17个土属、60个土种、84个变种。

水稻土类  该土类为梁平主要土类,在山区、平坝、浅丘、高丘都有分布。共661692亩,占农耕地57.18%。计3个亚类、9个土属、36个土种、52个变种。

紫色冲积水稻土属,有沙田、半沙半泥田2个土种,沙田、闭口沙田、半沙半泥田3个变种。计13472亩,占耕地1.16%。主要分布河流两岸一、二阶地。

暗紫色水稻土属,有黄泥田、大眼泥田、鸭屎泥田3个土种及3个变种。计10071亩,占耕地面积0.87%。分布于区境内三条背斜的山麓,海拔600米左右一带,宽约100~200米不等。

灰棕紫色水稻土属,有石骨子田、沙田、半沙半泥田、豆办泥田、黄泥田、冷沙田、黄泥夹沙田、冷浸大泥田、鸭屎泥田7个土种,闭口沙田、黄沙田、深脚烂泥田等12种变种。计383260亩,占耕地33.13%。主要分布于向斜轴部及两翼,海拔300~500米的广大浅丘宽谷地区,遍布51个乡。

红棕紫色水稻土属,有红石骨子田、红沙田、半沙半泥田、豆瓣泥田、黄泥田、大泥田、硝田7个土种,9个变种。计100487亩,占耕地8.69%。主要分布在向斜轴部一带,遍及25个乡。

棕紫色水稻土属,有沙田、半沙半泥田、大泥田、黄泥田4个土种,10个变种。计13959亩,占耕地1.21%。主要分布在向斜轴部、海拔600~700米的坪状高丘地带,集中于紫照、龙江两乡。

矿子黄泥水稻土属,有矿子黄泥田、黄泥田、大眼泥田、鸭屎泥田4个土种。计32277亩,占耕地2.79%。主要分布在东、西山槽谷地区。

冷沙黄泥水稻土属,有冷沙田,冷沙黄泥田2个土种。计8335亩,占耕地0.72%。主要分布在低山中上部,农耕地少,多为森林、茶园、荒山。

老冲积黄泥水稻土属,有黄泥田、黑夹黄泥田、碱性鸭屎泥田、黄泥沙田、黄沙泥田5个土种,8个变种。计87734亩,占耕地7.58%。主要分布在黄泥塘和明月峡两背斜之间的广大平坝地区,即梁平城区至屏锦、礼让至新盛的公路两旁一带,海拔450米左右,是全区水稻生产的基地。

扁沙黄泥土属,有扁沙黄泥田、黄泥田2个土种,4个变种。计12098亩,占耕地1.05%。主要分布在山麓一带。

冲积土类  全区仅有河流冲积土1个亚类,紫色冲积土1个土属,1个土种,2个变种。共计1233亩,占农耕地0.11%。分布于区内主要河流两岸,是近代河流冲积物的逐步淤积,经人工垦殖形成的。

紫色土类  全区有棕紫泥土1个亚类,4个土属,16个土种,20个变种。共计445149亩,占农耕地38.47%,分布于区内广阔丘陵地带。

暗紫泥土属,有杂色石骨子土、黄泥土2个土种,3个变种。计11316亩,占耕地0.98%,分布范围与暗紫色水稻土相同。

灰棕色紫泥土属,有石骨子土、沙土、半沙半泥土、大泥土、豆瓣土5个土种,6个变种。计286722亩,占耕地24.78%。分布范围与灰棕紫色水稻土属相同。

红棕紫泥土属,有红石骨子土、红沙土、半沙半泥土、大泥土、豆瓣泥土5个土种,7个变种。计138442亩,占耕地11.96%。分布范围与棕紫色水稻土相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