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怀版
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归档)

我区多措并举助推就业扶贫工作纪实

日期: 2020-04-17
字体:

3月8日,石安镇里程村的插花扶贫车间,村民在加工塑料插花。

4月1日,碧山镇龙桥村八组贫困户王立龙在区就业中心的帮助下,在梁平工业园区的重庆平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操作工的工作,顺利上岗就业。

“如今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真是太高兴了。我一定好好干,今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王立龙充满信心地说。

今年3月底,王立龙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焦急沮丧。区就业中心在了解王立龙的就业需求后,积极对接区内有关企业,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岗位,让王立龙成功在“家门口”就业,重拾起他脱贫“摘帽”的信心。

在我区,贫困户端上“就业碗”,依靠就业脱贫的人不止王立龙。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就业中心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帮扶举措,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精准“兜牢”就业扶贫民生“底线”,点亮了贫困户心中的就业希望。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真不敢相信,现在不用出远门,在村里都能上班挣钱!”柏家镇龙峰村的贫困户邓先芬高兴地说。

去年初,龙峰村的红薯粉丝厂正式投产。作为村里的扶贫车间,村干部鼓励在家村民进厂就业,并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邓先芬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我区将扶贫车间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重要载体,着力加强扶贫车间的规范化建设,宣传和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在村里建立扶贫车间,能很好地帮助贫困户找准贫困因子,打开脱贫路子,激发贫困户就业脱贫的内生动力。”区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全区各乡镇社保所也建立了“就业群”,第一时间推送就业信息,切实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据介绍,区就业中心还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扶贫车间等各类市场主体,都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截至目前,我区已建立扶贫车间12个,解决40余名建卡贫困户就近就业。

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增添就业新动力

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是不少贫困户丧失脱贫信心的原因之一,这也让许多贫困户对“高薪”的技术类工作望而却步,无法真正实现就业致富的梦想。

“为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让贫困人员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我区把技能扶贫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总体安排,每年不但给贫困户免费培训技能,还为培训合格的贫困户发交通食宿补贴。”区就业中心负责人说,去年一年,我区对贫困劳动力主要开展了中式烹调师、重庆小面制作、母婴护理、办公一体化、美图设计、电子商务等10类技能培训。

碧山镇黄桥社区七组的张胜珍就是享受到该政策福利的贫困户之一。“去年7月,我参加了区就业中心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学习了8天的重庆小面制作,每天还领到100元的交通食宿补贴。现在,我对生活更是充满了信心!”张胜珍说,学到技术后,如今在镇里开了一家小面馆,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同时,区就业中心还推行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三单式”培训模式,鼓励支持培训机构将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社,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据统计,2019年,我区人社部门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1484人次,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做到“应训尽训”。

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优先就业

近日,仁贤镇仁贤村的村道干净整洁,良好的乡村环境让人耳目一新。负责该村保洁工作的曹克凤认真地清扫道路。

“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我可以摘掉‘穷帽子’了。”曹客凤笑着说,自己没文化,在村里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要倍加珍惜。

曹克凤是仁贤村的一名建卡贫困户。为帮助她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她脱贫的信心,镇里聘用她为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按时发放工资。

“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我区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点对点’帮扶贫困劳动力,解决其就业问题。”区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各乡镇(街道)大力开发护林、保洁、保绿、治安巡逻、河道看管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而又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就业的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据统计,2019年,全区累计开发了1120个公益性岗位,累计托底过渡安置196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为了更加精准地开展就业扶贫工作,我们将继续从就业、创业、培训、政策惠及等多个方面,帮扶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全面摸清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并按需开发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有信心、有动力、有平台。”区就业中心负责人介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