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重庆市梁平区贯彻落实〈重庆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日期:2022-09-29

一、出台背景

2021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建设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的知识产权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20227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重庆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重点,以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为目的,全面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25年,我区知识产权对优化营商环境、激励创新创业的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更加突出,运用效果更加凸显,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基础支撑更加夯实。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1300件(上述指标均为预期性),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和使用地理标志的市场主体数量合理稳定增长。到2035年,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促进高质量发展作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广泛传播。

三、六大重点工作

(一)优化总体设计,完善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

1配合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规。配合市知识产权局修订《重庆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重庆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市知识产权局要求,结合区县实际,适时修订知识产权领域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

2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持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维权保护、运用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持续深入开展川渝东北毗邻区域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深度挖掘辖区知识产权优势资源,推动知识产权上台阶。深化知识产权强区建设,争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市。

3构建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落实严格保护的政策导向,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以增加知识产权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调整优化财政资助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维权、转化运用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保障力度。

4贯彻落实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贯彻落实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积极配合开展互联网、数据知识产权、算法、商业方法、人工智能产出物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配合开展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等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转化利用。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衔接,加强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强化全链条保护,健全支撑国内一流创新和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依法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严格执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罪标准,完善知识产权犯罪侦察工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案件检察监督机制,强化量刑建议指导和抗诉指导。

2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强化区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职能,依法行使调查权、处罚权和强制权。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和证据统一规则。大力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用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提升执法监管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健全行政裁决工作机制,加大行政裁决执行力度。落实依当事人申请的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深化川渝跨区域执法保护协作。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优化进出口营商环境。

3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格局。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信用监管等协同衔接机制。培育和发展专业知识产权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和公证机构。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专业调解等资源,畅通知识产权纠诉调对接、仲调对接渠道。建立产业园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推进维权援助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信用监管机制和平台的作用,依法依规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行为实施惩戒。开展辖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普查,有序推进辖区地理标志商标申报和培育工作。完善川渝东北毗邻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深化跨省执法协作。

(三)促进转化运用,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

1、提升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强化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和前瞻布局。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一流企业。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计划。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推动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标准化、产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知名品牌和国际标准。鼓励和支持优质文化产品创作供给,提升文艺原创力。引导出口外向型企业开展国外商标和专利布局,助力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一批优良植物新品种。围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区域品牌特色农产品。

2、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能力。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建立专利密集型产业调查机制。积极发挥知识产权评议在区域发展、政府投资等重大经济科技项目中的作用,实施知识产权强链工程,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评议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推进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贯彻落实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知识产权声明制度。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发展传承好重庆老字号、传统品牌。充分发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制度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助推乡村振兴。引导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规范。

3、搭建高效益市场化运营机制。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水平,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引导保险机构研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积极推进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供需对接机制,促进“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知识产权运营领域的运用。引导市场主体开展无形资产评估,贯彻执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管理标准。充分发挥版权交易和服务平台作用,加强作品资产评估、登记认证、质押融资等服务。

(四)加强服务供给,以便民利民为导向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

1、巩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推进知识产权信息与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等信息的共享融合,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维权、转化运用、教育培训等公共队伍信息化、智能化。完善“线上+线下”知识产权服务机制。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推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便捷的知识产权公共咨询服务,健全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各类展会知识产权服务机制。

2、强化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明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和范围,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服务标准。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研究咨询、信息利用、转化运营、维权保护、教育培训等专门化服务机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手段,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畅通沟通渠道,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

3、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数据标准化建设和数据资源供给,推动市场化、社会化的信息加工和服务。规范知识产权数据要素市场,拓宽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渠道,提升信息传播利用效能,实现知识产权信息的市场价值。

(五)厚植人文理念,营造促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境

1、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浓厚氛围。传播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加强知识产权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法治文化、诚信文化深度融合。倡导创新文化,弘扬诚信理念和契约精神,宣传锐意创新和诚信经营的典型企业,公开严重失信违法案件,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责任。加强舆论引导,讲好知识产权故事,积极传播知识产权声音。支持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知识的作品创作,厚植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拓宽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建立知识产权协同宣传工作机制。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平台,拓展社交媒体、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月等品牌宣传活动。

3、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大力培育专利技术人才。加大干部知识产权学习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持续提升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意识。

(六)开展对外合作,建设实现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机制

1、推进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预警机制,支持企业拓展海外专利布局渠道。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专利与国际标准制定有效结合。塑造中国商标品牌良好形象,推动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加强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全球推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