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梁平新增9项区级非遗项目 区级非遗项目达133项
日期:2025-05-0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梁平日报讯 (记者 谭 燕)日前,梁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新增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有利于我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专家评审、公示,梁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收录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属传统技艺,具体包括梁平印酒制作技艺、梁平魔芋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梁平粽子传统制作技艺、刘氏龙溪鱼底料制作技艺、屏锦铺老窖酒传统制作技艺、梁平酸辣泡笋传统制作技艺、大观格格肉制作技艺、少林拳(南拳)、梁平跌打损伤风湿膏。其中,少林拳(南拳)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梁平跌打损伤风湿膏为传统医药。

近年来,梁平深入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建立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积极探索“非遗+”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我区拥有5项国家级、26项市级、133项区级非遗项目,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8名。

梁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梁平印酒制作技艺◆

梁平印酒制作技艺是融合蒸馏酒与煨酒二次复酿工艺的一项传统酿造技艺,以糯谷、高粱等五谷为原料,经两次发酵、蒸馏、地池窖藏而成,具有“琥珀色酒体、入口微甜、尾净爽口”的兼香型白酒特色。该酒酒精度数约45-48%vol,兼具传统白酒的醇厚与醪糟的甜柔,醒酒快且无宿醉感。该技艺源于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由江西陈氏传入梁平,历经五代传承,现有传承人3人,年产能15吨,产品覆盖梁平及周边区县。

◆梁平魔芋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梁平魔芋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是以新鲜魔芋球茎为主料,结合草木灰碱水,经刮洗、磨浆、熬制、定型、收浆等工序手工制作的传统食品加工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本草纲目》记载的魔芋药用传统,经川蜀移民带入梁平后,逐步演变为兼具食用与保健功能的特色饮食技艺。梁平魔芋豆腐制作完成后,呈半透明凝胶状,口感嫩滑Q弹,兼具魔芋特有的清香微甘,可衍生出酸辣凉拌、烧鸭炖排等10余种菜式,具有降血糖、促消化等药用价值。

◆梁平粽子传统制作技艺◆

梁平粽子传统制作技艺分为选料、浸泡、配料、包制、慢煮12小时等工序,源于民国时期梁平县城“容村食店”,以“榕村粽子”为核心品牌。煮粽时,需以竹叶垫底,成品色泽金黄、口感软糯,具有“粽馅不粘叶、碱香适中”的特点,其中黑猪腊肉粽尤为经典。目前,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生产”模式,年生产粽子15万个,开发真空包装、文创礼盒,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产品畅销周边省市。

◆刘氏龙溪鱼底料制作技艺◆

刘氏龙溪鱼底料制作技艺源于1917年,是以老坛泡菜与火锅底料相结合的传统烹饪技艺,经过选料、炒制、混合(20余种香料)、慢炖等工序,形成“麻辣鲜香、油而不腻、久食不厌”的鲜明特色。现有门店600平方米,年加工鲜鱼4万公斤,依托“古法技艺+现代品控”模式,开发出麻辣、五香等多种口味产品,推出了预制菜品与文创包装;产品还获CCTV《味道》栏目报道、抖音金牌商家第二名,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年销售额超600万元。

◆屏锦铺老窖酒传统制作技艺◆

屏锦铺老窖酒传统制作技艺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以糯高粱、糯谷为原料,依托屏锦镇的亚热带气候与优质井水,采用地缸发酵、分段取酒酿制小曲清香型白酒的技艺,包含原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拌曲、蒸馏取酒等多道工序,具有“甘洌清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

◆梁平酸辣泡笋传统制作技艺◆

梁平酸辣泡笋传统制作技艺是以新鲜竹笋为主料,结合野山椒、山泉水及20余种香料,经过预处理、筛选分级、脱盐脱硫、杀青、冷却、泡制、杀菌包装等工序腌制而成的食品加工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1873年),历经四代传承,成品呈现“酸辣脆嫩、鲜香回甘”的独特风味,富含膳食纤维,兼具促消化、防便秘等药用价值。该技艺依托重庆上口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将传统工艺与全自动化生产结合,开发山椒脆笋、红油木耳脆笋等10余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余省市。企业获“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申请专利23项,通过HACCP认证,带动近200人就业。

◆大观格格肉制作技艺◆

大观格格肉制作技艺是以新鲜的梁平山羊肉为主原料,结合炒香米粉、花椒等调料,经切片、腌制后用竹制蒸笼蒸制而成的传统烹饪技艺,具有“麻、辣、鲜、香、软糯Q弹”的鲜明特色。该技艺历经四代师徒传承,深化调味配方,开发羊肉、牛肉、排骨等多品类格格,日均制作格格超200笼,形成“大观格格美食街”,年接待食客超5万人次。

◆少林拳(南拳)◆

少林拳(南拳)是源于河南少林寺,融合南派拳法犀利与少林重腿风格,以“刚猛脆快、手法多变、腿法凌厉”为特色的传统体育拳种。其讲究“沉、脆、刚、柔”四劲合一,注重手指力量与腕部硬度训练,动作以“猛、勇、灵、近”为魂,包含韦陀亮掌、罗汉撞钟、闭手杀脚腿等17式,兼具刚猛脆快的爆发力与灵活多变的巧劲。拳法强调“有力打力,无力打巧”,结合浮、沉、吞、吐的身法与跌扑滚翻的地支打法,形成“腿法低矮凌厉、手法虚实相生、攻防转换迅猛”的独特风格。该拳种在梁平历经四代传承,现有传承人30余人,分布于梁平13个乡镇及周边省市。

◆梁平跌打损伤风湿膏◆

梁平跌打损伤风湿膏起源于清代末年,制作工艺严谨而独特。制作过程中,首先将精选的中草药置于溶剂中浸泡约1周,充分释放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接着通过熬制提取汁液,再下丹浓缩成膏,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中医智慧。多年来,该膏药在临床上应用于万例患者,效果显著,辐射至忠县、云阳等周边区县,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认可。

(记者 谭 燕 整理) 

短评

让非遗美食“香飘万里”

谭 燕

梁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新增魔芋豆腐、酸辣泡笋等7项区级非遗美食,至此,梁平非遗“老味道”累计达48项,占非遗总数三成以上。这既是对传统技艺的“认证盖章”,也抛出一道现实课题:当美食贴上“非遗”标签,如何避免其沦为“文化标本”,而真正成为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传承”?

从龙溪鱼到格格肉,每道非遗美食都是梁平的味蕾记忆。但在工业化与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下,标准化预制菜挤压传统作坊,年轻一代对古法工艺逐渐陌生。若仅视“非遗”为荣誉、只满足于上榜,老手艺难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孤芳自赏”。

名录不是“保险箱”,而是传承“新起点”。非遗美食破局需跳出“保古”与“求新”的对立:如为工艺繁复的印酒项目建立数字化档案守住本味;帮魔芋豆腐开发贴合现代健康理念的“低卡高纤”轻食套餐;还可借鉴市级非遗“张鸭子”的成功营销经验,让传统美食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第二春”。

同时,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党”,更要抓住消费主力。传统美食“破圈”需以年轻化表达重构场景:“00后”为包装国潮风的非遗粽子买单,本质是认可“传统基因+现代审美”。唯有让“老味道”接上Z世代“兴趣天线”,才能让非遗美食从“长辈回忆”变成“年轻人追捧”,在消费浪潮中站稳脚跟。

所以说,非遗美食要“香飘万里”,需撕掉“老派”标签,可以借电商物流“走出去”,凭社交媒体让文化故事“火起来”,靠体验经济让手作温度“活起来”。保护传承的终极目标是让老手艺在时代餐桌上“活得出彩”,对接现代需求,从名录走向大众,拥有更加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