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部门街镇

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蝶变焕新颜——安胜镇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小记
日期:2025-07-0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近日,安胜镇龙印村,阡陌纵横的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巴渝和美乡村画卷。    


近日,安胜镇金平村,改造后的民居焕然一新。    

文/梁平日报记者 周 旋 图/梁平日报记者 向成国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郁郁葱葱的产业基地、创新高效的治理模式……走进安胜镇,一草一木皆成画卷,一业一态尽显生机。

近年来,安胜镇把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五得五美”理念为指引,实施乡村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产业发展,从基层治理创新到文明乡风培育,安胜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绘就村美民富产业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日前,安胜镇荣获“梁平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乡村焕新颜

走进安胜镇龙印村,宽敞整洁的道路蜿蜒向前,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清新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现在我们村,眼看是美景,鼻闻是花香,脚踩是平路,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陈玲玲笑容满面地向记者介绍,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安胜镇推行的“五得五美”标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据了解,“五得五美”标准由群众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自发总结而成,“五得”即眼看得、鼻闻得、手摸得、脚下得、耳听得,“五美”涵盖村庄美、院落美、家风美、居室美、厨卫美。为了让这一标准深入人心,安胜镇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宣传。

“有时候晚上开院坝会,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听我们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讨论怎么把自家和村子建设得更美。”安胜镇龙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昌明说,他们通过“三会一课”、院坝会、妇女大会等载体,以张贴标语、广播、发放公开信等方式,共同助力“五得五美”标准家喻户晓。

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安胜镇还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彻底告别脏乱差的旱厕。目前,2527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改造率达100%;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长效垃圾收运体系;铺设3.2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建成1座污水处理站与10处小微湿地,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此外,安胜镇还秉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完成200余户农房改造,翻新立面4.8万平方米、拆除蓝顶2.7万平方米,新增路灯382盏、自来水管网3000米,栽种绿植7000余株,不断扮靓乡村新风貌。

产业蕴新质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

近日,在安胜镇金平村蛋鸡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清理养殖场,为安装鸡粪自动化传输设备做准备。

据了解,该基地已发展近10年,10万只蛋鸡每天能产1500公斤鸡蛋,一年超50万公斤,产值达300万元。

“这次改造引入了自动除臭系统,让传送带与有机肥处理车间直接连通,每天产生的鸡粪都能转化为有机肥料,解决以往清理鸡粪困难和气味难闻的问题,大大提升粪污处理效率。”基地负责人朱应月介绍。

除养殖基地外,安胜镇龙印村还有1600余亩杨梅基地。近日,记者走进基地,入目满山杨梅树,翠绿中点缀着簇簇殷红的杨梅,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如同一幅色彩鲜明的夏日画卷。

“六月初,我们开园采摘杨梅。”杨梅基地负责人何立峰说,该杨梅基地是集“休闲、观光、体验、游购、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每年产量可达15万余公斤。除了提供杨梅采摘业务,他们还进行杨梅深加工,推出杨梅酒、杨梅果汁、杨梅果酱等产品,年产值超300万元。

近年来,安胜镇持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路,稳步推进“两块地”改革,放活耕地承包权,流转土地1万余亩,引进大户22户,打造“四千两万”产业基地,即千亩绿色有机稻种植基地、千亩杨梅种植基地、千亩太子参种植基地、千亩特色经果林四季采摘基地、2万只稻鸭养殖基地、1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初步实现村美民富产业旺的目标。

治理添新彩

和美乡村既要看“颜值”,又要看“内涵”,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安胜镇龙印村,村口公示栏前挤满了查看“金穗共治”积分榜单的村民。

“刘道奎家又拿高分了!”人群中传来赞叹声。

刘道奎笑着说:“收拾好自家院子,顺手做好村里卫生,没想到能获得这么多积分。”

近年来,安胜镇探索推广的“穗共治”乡村治理积分制,正让这样的场景成为常态。

据介绍,“金穗”象征着安胜的金色稻谷,“共治”体现共建共享理念,这套以户为单位的积分管理体系,把乡村治理细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

“以前开会人都凑不齐,现在大伙积极性高。”龙印村“院落长”倪祖全深有体会地说,每月28日,他都会带着党员代表挨家评分,“李大哥修路面加5分,老赵家院子乱扣3分……”评分记录见证着每家的变化。

如今在安胜镇,积分制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凝聚起邻里温情。谁家遇到困难,院落群里一声招呼,马上有人上门帮忙;矛盾纠纷在“院落长”调解下化解于无形。曾经冷清的村道上,现在时常能看到村民自发组织清扫的身影,“金穗共治”正让乡村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梁平日报记者手记

和美乡村需“形魂”兼备

周 旋

在安胜镇的田间地头,最打动人的不仅是如画的风景,更是乡村振兴中“人”的觉醒。这里的实践告诉我们,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五得五美”标准从群众中诞生,又回归群众生活,这种自下而上的智慧让环境整治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当村民为乡村变化感到骄傲时,是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尊严感;当鸡粪变废为宝、杨梅产业链延伸时,记者感受到产业升级赋予乡村的新质生产力。更可贵的是,“金穗共治”积分制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治理创新激活了乡村文明的基因。

安胜镇的蝶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人的观念重塑。当政府引导与群众创造同频共振,当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共荣,乡村才能真正焕发由内而外的生命力。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在书写新时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