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远眺梁山街道,高楼与绿意相融,勾勒出一幅现代都市与自然生态交融的美丽图景。记者 熊 伟 摄
梁平日报记者 高 柔
清晨,阳光漫过梁山街道楼宇,街巷烟火气渐起:保洁员挥帚扫落叶、社区菜市场人声鼎沸、各色早餐店热气腾腾、孩子向送学的家长挥手告别……不论哪个时节,梁山街道总是尽显日子鲜活的模样。
近年来,梁山街道把设施齐全、服务贴心、治理有序等各项工作,一笔一划地描进居民们的日常。在这里,“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触手可及,一项项民生实践,让群众生活更幸福。
城区焕新颜
改造托起百姓“宜居梦”
“孙子在楼下附近的幼儿园上学,接送很方便。菜市场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商场、体育馆都很近……”提及生活轨迹,家住花木小区的刘先莉笑着说,她退休后每天在“15分钟生活圈”里循环。
站在刘先莉家的阳台远眺,幼儿园滑梯、超市的招牌、体育场地依次铺展,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生活画卷,诠释着“住有宜居”的真切获得感。
刘先莉的“宜居密码”,藏在一张张老旧小区改造清单里。
走进花木小区,平整的沥青路面、粉刷一新的楼体外墙、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几位老人正在新安装的健身器材上锻炼,孩童们在彩色步道上玩耍。谁能想到,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院落,两年前还是路面坑洼、管线老化、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老旧小区。
“我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以前小区环境差,下雨天积水严重,老年人出门都提心吊胆。”居民邱大坤同样感慨道,“现在好了,政府不仅帮我们改造了基础设施,还增加了休闲场地,邻里关系更亲近了。”
花木小区的蜕变只是梁山街道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梁山街道通过深入调研,为不同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已改造老旧小区233个,总面积达21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47万户。
“我们围绕‘留、改、拆、增’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留’是保留有特色的建筑风貌和邻里记忆;‘改’是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拆’是拆除违章建筑和危险构筑物;‘增’是增加便民设施和公共空间,最终实现‘好看又好住’的目标。”梁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志林介绍。
随着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梁山街道的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高龄”小区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产业更兴旺
城郊成为梁平“后花园”
金秋十月,八角社区果香四溢,游客络绎不绝。走进开心农夫采摘园,各类葡萄挂满枝头,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体验采摘乐趣。
“我们社区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50余亩,品种涵盖梨子、桃子、葡萄、西瓜、草莓等,基本实现一年四季有果可摘。”八角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八角社区距离城区几分钟车程,这里既保留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又具备了城市的便利条件。近年来,该社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梁平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采摘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八角社区乡村旅游的全面升级。社区内陆续建起农家乐、民宿、亲子乐园等配套设施,形成“采摘+餐饮+住宿+娱乐”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该社区共有11家农家乐。
村民叶大国家的农家乐周末常常爆满,“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开农家乐,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叶大国笑着说。
此外,梁山街道在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规划引领和品牌打造。同时,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如今,城郊的村民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便利生活,而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更让人舒心。这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正是梁山街道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乡村治理新
小积分催生乡村“蝶变”
离开城郊后,向梁山街道的乡村深处行进,一幅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整洁的村道、别致的农舍、清澈的池塘,还有墙上绘制的乡土文化彩绘,无不彰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这变化的背后,是梁山街道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不懈努力。
在云佛村,村民张天富每天清晨都会把自家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收集点。“村里实行积分制,环境卫生搞得好能换生活用品,大家都争着当先进呢!”
张天富口中的“积分制”,是梁山街道在乡村治理中的创新实践。这套以户为单位的积分管理体系,把乡村治理细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每月由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评比小组,对各家各户的卫生状况、参与公益情况等进行打分,结果在‘红黑榜’上公示。”云佛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积分制实施以来,村民从“站着看”变为“争着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乡村治理关键在创新,核心在发动群众。积分制看似是小创新,却解决了乡村治理中的大问题,它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作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所在。随着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梁山街道的乡村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记者手记
“更新”的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高 柔
行走在梁山街道,清晨的烟火气与夜晚的宁静交织,这里既有城市的高效便捷,亦保留着乡村的淳朴生机。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刘先莉家阳台外的风景,正是民生工程最生动的注脚。而八角社区的果香与欢声,则见证着城郊如何通过农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成为市民向往的“后花园”。
更令人触动的是乡村治理的“小积分”激发出“大能量”。在云佛村,村民主动打扫庭院、参与公益的细节,折射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命力。城乡不再是割裂的概念,而是互补共生的有机体——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田园风光为城市添彩。
梁山街道的实践告诉我们,城乡融合不仅是政策蓝图,更是日常生活的温暖改变。它藏在孩子放学路上的笑声里,藏在老人健身器材上的舒展中,藏在村民增收的笑容间。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幸福生活”写下具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