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部门街镇

仁贤街道多元产业齐头并进 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日期:2025-10-2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6月,仁贤街道宏山村西瓜种植基地,大棚整齐排列,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资料图片)    

文/梁平日报记者 舒琪琦 图/梁平日报记者 向成国

金秋时节的仁贤街道,目之所及皆是丰收盛景。近年来,仁贤街道锚定“产业兴带动百姓富”目标,以水果产业为特色,果园里四季鲜果不断、产销两旺;靠蔬菜产业强引领,大棚内外绿意盎然、供应稳定;靠渔业发展添活力,鱼塘里鱼儿品种多样、收益可观。产业发展的红利持续惠及百姓,不仅让乡村产业的“筋骨”更强,也让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更鼓,奏响了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金果果“链”动乡村

铺就“甜蜜”共富路

谈及仁贤街道,首先要说的当属仁贤水果,而说到仁贤水果,必须要提到当地的砂糖橘产业。

目前,仁贤街道共种植砂糖橘3000余亩,主要分布在五一社区。从曾经因挂果率低、口感欠佳,导致销售遭遇困境,到后来引进广西种植技术,采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模式统一规范种植管理,打造出仁贤好品。可以说,仁贤的砂糖橘产业已然经历过一场“爆改”。

五一社区党委书记杨学然告诉记者,2024年,仁贤街道砂糖橘产量3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80万元,同时带动农民务工收入360万元。第三届明月山(仁贤)水果大观园冬采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经销商,进一步提升了砂糖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立足砂糖橘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仁贤街道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明月山(仁贤)水果大观园为核心的6000余亩水果带,范围覆盖5个村(社区),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场等17家,种植有草莓、翠冠梨、葡萄、李子、黄桃、砂糖橘、爱媛、阳光一号等40多种果品,水果总产量约500万公斤,总产值2750余万元。

如今,仁贤街道的水果产业不仅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更成为乡村共富的根基。仁贤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加大对水果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和培育更多优质水果品种,提升水果品质和质量。同时,持续深化农旅融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让“甜蜜产业”结出更多共富硕果。

“菜篮子”托起“钱袋子”

“蔬”写绿色共富篇

在仁贤街道,蔬菜产业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引擎。目前,街道蔬菜种植面积约1.25万亩,年总产量达3.06万吨,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基地,不仅孕育着新鲜的食材,更承载着当地群众的致富希望。

在仁贤社区,茂海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是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农场负责人谭茂海从2016年起便扎根蔬菜种植领域,如今农场规模已达70亩左右,建成60个标准化种植大棚,全程采用有机肥培育,保障了蔬菜的绿色品质。

眼下,农场里的水白菜进入成熟阶段,每天6时,工人便忙碌地在田间地头采摘新鲜蔬菜。“我们的蔬菜主要销往梁平本地市场,凭借新鲜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很受消费者欢迎。”谭茂海介绍,如今,农场年产值稳定在60万元左右,不仅让他赚了钱,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大家共同增收。

现代化种植设施的应用,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仁贤街道现有集中连片蔬菜基地面积1500余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50余亩,水肥一体化设施基地面积160亩。目前,街道共有蔬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16户,种植面积达910亩,全年蔬菜总育苗能力80万株,生姜、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空心菜、萝卜、小白菜等多个品种丰富了市场供给,也为种植户拓宽了收入渠道。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从传统培育到设施种植,仁贤街道以蔬菜产业为抓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业效益,让“菜园子”变成了群众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鱼满塘漾起清波

涌动“渔悦”共富潮

近日,走进仁贤街道长龙社区,成片的鱼塘波光粼粼,投食机规律运转,将饲料均匀撒向水面,引得成群的黄辣丁、鲈鱼、鲇鱼争相抢食——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当地渔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自开启渔业养殖以来,长龙社区以水为媒、以鱼为业,让“小鱼塘”变成了带动增收的“致富塘”。

在当地渔业养殖发展的进程中,大户黄啟贵是较早涉足这一领域的人。从1998年开始从事渔业养殖,到如今将自家的22个鱼塘打理得井井有条,黄啟贵有自己的养殖节奏:每年3月至5月集中投放鱼苗,10月至12月进入捕鱼旺季,夏季则全力做好鱼类生长期的管护。这些宝贵的渔业养殖经验,都来自于他与鱼塘、鱼苗日复一日的相伴和摸索。

“我家的鱼塘共有186亩,今年共投放鱼苗50万尾,主要品种有黄辣丁、鲈鱼、鲇鱼。这些品种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市场收益较为可观。”黄啟贵告诉记者,2024年,他家的渔业养殖总产值达500万元左右,今年预计将再迎丰收,“鱼水经济”结出了实实在在的增收硕果。

值得一提的是,长龙社区的渔业发展并非“单打独斗”。仁贤街道充分发挥区域协同优势,以长龙社区渔业为支点,联动仁贤社区完善产业链配套,从鱼苗供应、养殖技术指导到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形成了互帮互促的产业发展氛围,让渔业不仅成为长龙社区的“特色名片”,更成为推动街道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优化鱼苗品种,提升养殖科技含量,让鱼塘的‘造血’能力更强!”谈及未来,黄啟贵充满期待。如今,长龙社区的鱼塘边,不仅有鱼虾满塘的喜人景象,更有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脚步。

仁贤街道通过发展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实现了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未来,仁贤街道将继续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记者手记

产业“活水”浇出富民“硕果”

舒琪琦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引擎;百姓要致富,产业是支撑。仁贤街道以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为抓手,在“兴产业”与“富百姓”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诠释了基层产业富民的生动逻辑。

发展产业,选对路子是关键。仁贤街道没有走“大水漫灌”的粗放路线,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精准发力:从特色水果大观园擦亮仁贤品牌,到渔业解锁高效路径,再到蔬菜产业有条不紊筑牢根基,每一项产业布局都紧扣“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让产业不仅“立得住”,更能“长得好”,为百姓增收打下稳固基础。

产业的最终价值,要体现在百姓的获得感里。在仁贤,产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既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还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渔业、水果产业的延伸,让增收渠道越拓越宽。这种“产业发展与百姓增收同频共振”的模式,既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更提振了大家投身乡村建设的“精气神”。

从“产业兴”到“百姓富”,仁贤街道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让产业扎根民生土壤,让发展红利真正惠及群众,乡村振兴才能走得稳、行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