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蓝天白云掩映下的屏锦镇万年社区,稻田、鱼塘、藕田与村落构成一幅巴渝和美乡村画卷。(资料图片)记者 向成国 摄
梁平日报记者 张晓庆
乡村风貌展新颜,多元产业蕴动能,张张笑脸漾温情。
近年来,屏锦镇以“生态筑基、产业赋能、民生为本”为思路,用“生态绿”扮靓乡村底色、“产业金”激活发展引擎、“民生红”温暖群众心窝,让幸福滋味浸润百姓生活。
如今的屏锦镇,不仅实现了风貌颜值、产业实力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更以绿、金、红“三色”同频共振,绘出一幅“三色”乡村振兴立体图。
“生态绿”打底
颜值气质双提升
金秋时节的屏锦镇,丰收黄中透出彩色的浪漫。在万年社区谢家湾的农家院落里,白墙黛瓦错落排布,院墙上“柿柿如意”的彩绘与土陶装饰相映成趣,红花绿叶环绕其间,宛如一幅立体乡村画卷。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破烂不堪、人居环境堪忧的“脏乱差”村落。这场蜕变源于“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建设。
此次改造并非简单的“刷墙换瓦”。从农房立面翻新、传统瓦屋顶替换为彩钢顶,到“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同步打造,再到照明设施安装、人行便道铺设……每一处设计都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既提升了乡村“颜值”,更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以前院子里堆满杂物,下雨天路滑难走;现在不仅房子变漂亮了,还修了小菜园、小花园,我和老伴儿每天浇花、散步,日子过得很惬意。”今年近80岁的万年社区七组居民曾生权,站在自家改造后的庭院门前,对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连连称赞。
屏锦镇以“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建设为牵引,同步推进城镇品质与生态底色双提升。在城镇绿化方面,该镇按照“面上布局、线上连片、点上添彩”思路,实施公园增量、道路增色工程,并于2024年成功获评“重庆市园林城镇”。同时,屏锦镇还在场镇精细化管理上不断加码:补植养护行道树、常态化开展垃圾清运与垃圾分类巡查、更换破损人行道、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让城乡容貌愈发整洁有序。
生态保护同样不松劲。屏锦镇严格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巡河;持续加强养殖场、河流、企业环保巡查,扎实推进自然资源督查及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稳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让“生态绿”成为全镇最鲜明的发展底色。
“产业金”赋能
多元发展添动能
这段时间,青花椒采收季虽已落幕,但横梁村花椒基地仍是一派忙碌景象。近日,记者在基地看到,挖掘机忙着平整土地、工人忙着铺设管道、技术人员专注调试设备……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为屏锦镇特色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我们以前给花椒树浇水、施肥全靠人工,一亩地得花大半天时间,遇上干旱天更是愁得睡不着。”横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敖林敏指着连片的花椒林对记者说,今年青花椒平均亩产450公斤,虽然收成不错,但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为突破这一限制,基地在采收结束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水肥一体化建设。
敖林敏介绍,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与“高效”:黑色的滴灌管道沿着每一株花椒树的根系延伸,地头的智能控制终端可根据花椒生长周期,自动调节水分和肥料的配比与输送量。
“以前我们把肥料撒在地里,一部分会挥发流失,一部分根系吸收不到;现在养分随水直达根部,不仅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浇水效率更是翻了几番。”敖林敏算了一笔账,在精心管护下,明年花椒亩产量预计能达900公斤。
青花椒不仅是屏锦镇的特色产业,更是当地村民的“摇钱树”。“花椒种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管护、采摘、烘干等环节都需要人工。自基地建成以来,平均每年能带动2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敖林敏介绍。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近年来,屏锦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做优做强青花椒产业的同时,不断丰富产业种类。目前,该镇发展起花椒、蛋鸡、高粱、有机茶、生态鱼、酿酒葡萄等多元产业,产业发展版图不断扩大,形成了“花椒飘香、鱼跃禽鸣、果丰粮足”的产业发展格局,让“产业金”真正照亮村民的致富路。
“民生红”暖心
发展成果促共富
产业兴旺的果实,最终要结在民生幸福的枝头。在屏锦镇,随着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公共服务持续升级,一幅“产业兴、百姓富、农村美”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民生红”成为屏锦镇最温暖的底色。
连日来,千石坝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渔业基地内,负责人张桂波正带领工人打捞“瘦身”三角鲂,并及时转运至中转池。看着中转池中瘦身成功、即将售卖的鱼儿,张桂波满眼笑意。
作为扎根当地多年的养殖企业,该基地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平均每天能卖出草鱼、三角鲂等“瘦身鱼”600余公斤,今年1至9月产值已突破近70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可超1000万元。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屏锦镇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从申请资金到拓展产业链,政府一直‘雪中送炭’,他们的真切帮扶,让我们发展信心十足。”张桂波感慨道,去年镇里帮助基地申请到200余万元扶持资金,今年又争取到300余万元发展资金,不仅解决了养殖设施升级的难题,还精准了解基地发展需求,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目前,该基地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还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可观的工资,既照顾了家庭,又鼓起了钱包。
“我平时负责鱼塘管护、鲜鱼打捞与转运工作,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万年社区居民谢长平开心地说。
民生福祉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产业带动就业上,更融入公共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里。在教育领域,屏锦镇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方面,升级区第二人民医院设施设备,推进医保制度改革,有效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养老服务上,居家养老服务贴心上门,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产业兴带动民生优,民生优反哺产业旺。今年上半年,屏锦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区增速0.6个百分点。数据背后,是村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是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更是“生态绿”“产业金”“民生红”三色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在于“实”
张晓庆
走在屏锦镇的田坎与街巷,目之所及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图景,这份亮眼答卷,究竟靠什么写就?答案在一个“实”字上。从“生态绿”到“产业金”再到“民生红”,这里的振兴实践没有空泛口号,处处透着扎根大地、贴近民心的扎实劲儿。
生态之“实”,是不做“面子工程”的清醒。万年社区“巴蜀美丽庭院”的白墙黛瓦间,土陶装饰、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并非凭空造景——这些细节是干部们一次次入户问需,结合村民生活习惯调整而来。把“诗意”种进“生活”里,这样的生态振兴,不是悬浮的“打卡点”,而是让村民住得舒心的归属感。
产业之“实”,是不追“虚头巴脑”的笃定。横梁村花椒基地采收季过后仍一派忙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敖林敏聊起水肥一体化建设,不谈“科技赋能”概念,只掰着指头算“人工成本降半、亩产翻番”的实在账;产业布局也不贪“高大上”,只守着“本地能种、村民能参与”的底线,让产业成为村民稳增收的“定心丸”
民生之“实”,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千石坝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渔业基地的谢长平说起“家门口”务工时眼里的光,比任何数据都有冲击力。乡村振兴从不是报表上的冰冷数字,而是村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养家糊口的安心,是守着故土过红火日子的底气。
从生态改造“问需于民”,到产业发展“务实算账”,再到民生服务“暖心落地”,屏锦镇的每一步都围绕“实”字展开。这实践印证:乡村振兴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生态贴着生活建、产业跟着优势走、民生围着群众转”的“实”字路径,永远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