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部门街镇

虎城镇红韵铸魂兴产业 古镇新景映初心
日期:2025-10-2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近日,虎城镇集中村,游客在参观中共梁山革命历史展览馆。记者 向成国 摄

梁平日报记者  郎兴花  实习生  段宛含

近年来,虎城镇以传承红色精神为核心,以红色党建为统领,以红色产业为支撑,以红色传承为纽带,将红色基因融入镇街发展的血脉,在服务企业群众、激活红色资源、带动就业增收中,让红色精神焕发新活力,绘就出产业兴、百姓富、镇街美的动人画卷。

红色党建领航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党建统领促发展,红色引领谱新篇。”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在虎城镇的实践中化作了具体行动。近年来,虎城镇党委创新构建“党支部+党员先锋队+群众”三级联动机制,以集中村为示范,组建多支“红色头雁”队伍,通过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树标杆”,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企业、惠及群众的发展动能。

秋日的清晨,虎城镇农贸市场一派繁忙景象。商户们利落地摆放蔬菜瓜果,村民唐龙见在自家摊位前笑意盈盈:“以前占道经营,堵路又闹心,下雨天更是麻烦。如今有了固定摊位,一年还能多挣好几千!”这份“踏实”,源自镇党委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把握与系统施策。

曾经,集中村及周边村(社区)农产品交易分散混乱,“卖难买贵”问题突出。在镇党委统筹下,该村试点建成占地1.9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门市54个、摊位400余个、停车位85个,彻底扭转交易窘境。更贴心的是,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日值守,协助年迈商户卸货、维持秩序、排查隐患,并主动对接商超和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如今,该农贸市场年创集体收益20余万元,成为辐射虎城、袁驿及四川达州达川区南岳、大树等乡镇的民生枢纽,有效实现“建一个市场、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集中村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至全镇。镇党委将“三级联动”机制覆盖辖区18个村(社区),推动各村党支部聚焦群众所盼,务实解忧:河口村党员帮修灌溉水渠;砂石社区引进企业,助力村民就近就业;针对全镇38家玩具厂、5家农产品加工厂,镇党委整合党员力量,组建“政策宣讲队”“安全指导队”,提供税收减免咨询、消防培训,全面纳入“九小场所”管理系统,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从一处市场的蝶变到全域服务的提升,虎城镇红色党建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在持续赋能基层治理、优化营商环境中,让红色精神熠熠生辉。

红色产业赋能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虎城镇的红色资源,不仅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物,更是能带动发展、惠及百姓的‘活资产’。”虎城镇党委书记高正宪的话,道出了虎城镇发展红色产业的核心思路。近年来,虎城镇通过“保护开发、串点连线、多轮驱动”,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走进虎城镇集中村,中共虎城乡党小组旧址庄严肃穆,复建的猫儿寨红军路、纪念广场与新建的中共梁山革命历史展览馆串联成线,成为“沉浸式”红色课堂。

“以前这些红色遗址零散冷清,现在修复好了,来中共虎城乡党小组旧址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当地人,看到虎城因红色而闻名,我感到特别骄傲。”虎城镇集中村村民石思川说。

这份“骄傲”背后,是虎城镇“串点连线”的产业巧思——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原有红色遗址的基础上,开发了红色研学游、红色体验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推出“红色之旅六个一”活动。自2024年以来,当地共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红色研学1万余人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红色文化旅游已然成为虎城镇集中村的新名片。

红色产业不止于“看”,更在于“融”。集中村还成立旅游公司,探索“党建+红色旅游+村集体经济”模式,通过打造集“学、训、游、吃、住、行、购”为一体的乡村红色教育培训旅游新亮点,带动红色民宿、研学培训、劳务服务发展,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50余人就业,创收15万余元;辐射带动全区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增长31%。如今该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红色资源真正从“保护”走向“开发”,从“单点”变成“矩阵”。

红色传承铸魂

让红色精神代代传

红色精神的传承,在虎城镇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党员干部、返乡创业者、普通村民行动中的自觉,成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是虎城人,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现在家乡需要,我肯定要回来!”虎城镇千丘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石庆见的话,道出了许多返乡创业者的心声。2024年,虎城镇盘活闲置的楚家完小,将其改造为标准化厂房,简化审批流程,吸引石庆见带领重庆誉升工艺品有限公司入驻。如今,该公司生产的高弹力球远销美国、韩国,今年1至8月销售800万件,产值1800万元,带动当地40余名村民就业。

“打枪灌模每月能挣6000元,能照顾老人小孩,比在外打工强太多!”千丘村村民蒋德奎一边操作机器,一边笑着说。

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更多人投身家乡建设:130余名镇村干部化身“红色工匠”,走村入户讲红色故事、传革命精神;真香米业等本土企业主动吸纳村民就业,全镇38家玩具厂带动本地和边际乡镇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增收;党员志愿者定期走访困难群众,红色讲解员常年守护红色记忆……从返乡创业者到普通村民,从基层干部到企业负责人,每个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红色精神,让这抹“红”成为虎城镇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