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星桥镇两路村,再生稻即将迎来丰收,田间呈现一幅金色画卷。记者 熊 伟 摄
梁平日报记者 郑君兴
秋意正浓,站在星桥镇横山村黄公寨上放眼望去——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俨然一幅秋日绘就的锦绣图,在青山绿水间缓缓铺展。
近年来,星桥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扎实打造优质粮油、蔬菜和水果基地。立足本地资源,先后构建起6个具有星桥辨识度的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区域特色的富民产业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梁平城郊新镇。
向绿向新
“粮田”升级“良田” 孕育丰收“良机”
眼下,再生稻第二茬水稻即将迎来丰收。走进星桥镇两路村的10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放眼望去,金灿灿的水稻随风轻轻摇曳。
“以前种地看天吃饭,机械进不来,水也存不住。现在不一样喽!田更平、路更通、水更畅,旱涝都有保障,我们种粮的信心越来越足!”水稻种植大户邓中望着眼前的景象,脸上笑开了花。
2020年以前,这里还是零零散散的小地块,农机转不开身,人也留不住。随着年轻人外出、老人种不动,不少田一度撂荒。为了让“粮田”变“良田”,彻底摆脱“荒田”困境,两路村作为梁平首个试点,集中连片完成了2700亩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改造。
改造之后,零散田成了整片田,能排能灌、道路通畅,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吸引了27个种粮大户前来“抢”包,老百姓每亩土地流转收益达到450元/年,大户种植利润约300元/年,村集体也通过服务管理年增收60元/亩。三方共赢,稳定又可持续。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用好。星桥镇顺势推进祥云小微企业园建设,引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基地,引导村(社区)成立强村公司,打造劳模工作站,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摸索出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截至目前,星桥镇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8000多亩,粮食总产量突破2.3万吨。
向兴向富
特色产业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星桥镇地势有起伏,西南是平坝,其他多是山丘。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帮助群众稳定增收。
“我们村这些年变化大得很哟!”走在星桥镇高都村,常常能听到村民这样的感慨。
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市级贫困村。眼看着山下两路村靠着良田种水稻致了富,高都村的村民们也坐不住了。
“我们这儿海拔700多米,日照足、土壤好,特别适合种高山脆李。”高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尤世带着干部和群众一商量,决定把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李子产业做大做强。
说干就干,找准薄弱点成因,高都村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销路”为抓手,把示范园保果率提高到90%,亩产达到1500公斤,算下来每亩能多赚600元。
看到效益实实在在得到提升,村民纷纷跟进,目前全村李子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年产900余吨。
不仅是高都村,如今星桥镇各村(社区)都找到了自己的特色产业:200余亩青菜头种植和初加工、300余亩艾草基地、1500余亩花椒园,还有樱桃、枇杷、梨子等各类采摘园……村民收入稳步增长,7个村1个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两路村集体经济利润分红更是达到80万元。
向和向美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产业兴旺,收入增加,村民对好日子的盼头也更足了。
秋日清晨,沿着二环路星桥段一路前行,一个个村庄整洁秀丽,一片片田野充满生机,勾勒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图景。
走进河井村,村道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绘就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图。村口墙绘描绘出村民共同奔赴乡村振兴的生活场景。“以前门口是烂泥路,污水乱流、杂草长得老高。现在水泥路通到家,下雨天也不用换胶鞋,厕所改到了家里,又方便又干净。”村民徐事有笑着说。
道路通了,环境变了,村子美了。随着乡村“颜值”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利用城郊优势,做起经营“美丽”的文章,推动美丽村庄转化为“美丽经济”,实现增产增收。
徐事有就是其中之一。借助城郊的地理优势和二环路的便利,他的家庭农场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余亩,翠冠梨、樱桃、李子、枇杷、柑橘应有尽有,整个农场一年四季果香不断、客人不绝,让他的年纯收入超过40万元。
村貌换新颜,产业蓬勃兴,村民笑开颜。如今,一幅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沿着星桥沃野徐徐铺展,每一笔都透着生机,每一帧都含着希望。
记者手记
星桥踏秋,看见乡村振兴的“温度”
郑君兴
金秋时节,穿行于星桥镇的田垄山间,感受到的是一种蓬勃发展的气息。这里的故事,不只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人的深刻变革。
采访中,最打动记者的,是农民眼睛里熠熠闪耀的光。种植大户邓中站在田埂上,谈起“田平了、路通了、水畅了”时眼里的光,那是政策落地后获得感最直观的流露。从零散荒芜的“看天田”到规模高效的“高产田”,星桥镇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而星桥的智慧,更在于“不复制同一个答案”。两路村坝区粮田连绵,高都村山地李树成荫——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尊重地理差异,让土地自己说话。一株水稻、一棵李树、一树花椒,都长成了支撑集体经济的支柱。这种因地制宜的产业生态,避免了“千村一面”,真正留住了乡土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更可喜的是,改变不止于经济。河井村村民徐事有谈起家门口的硬化路和家里的卫生间,语气里的自豪,并不亚于说起农场40万元年收入。环境改善激发了村民经营生活的热情,美丽生态正转化为持续的“美丽经济”。
星桥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它就藏在不断优化的田块里,藏在挂满枝头的水果中,藏在村民自信的笑容里。星桥镇用实践告诉我们: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才是走向振兴最坚实可靠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