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法律工作者在梁山街道西池社区开展普法宣传。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何建军
近年来,梁平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联动,在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紧扣矛盾纠纷“控增、减存、防变”,在工作中创新引入“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三病”排查化解机制,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将工作做在前端,着力推进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攻坚化解,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2022年,梁平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未病先防”
着力“把脉问诊”
近年来,梁平区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定期研判,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多次研究信访工作。区信访办定期会同相关单位开展风险研判,实行风险点台账管理和风险等级星级化跟踪管理。
此外,梁平区还强化风险评估,把风险止在前,印发全区全面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组建评估队伍,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联合评审机制。将稳评作为重大工程、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坚持“不评估不上会、不评估不决策、不评估不实施”,严把重大事项评估、审查、运用、决策、监督关,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应缓则缓、当否则否”,积极为全区社会风险防控贡献力量。
强化多级联排,确保应排尽排。梁平区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相结合,坚持“村(社区)每周排查、乡镇每半月排查、全区每月排查”的三级联排联调,坚持党建引领,建立村(社区)靠党委、片区靠支部、小区靠党小组等“七要素排查”“七环节管理”,将矛盾纠纷排查融入社区(村组)网格化管理,延伸全区33个乡镇(街道)2000余名网格员走村入户的“触角”,深入排查“最后一公里”。
坚持“既病早治”
着力“防微杜渐”
做实接访工作,推动矛盾纠纷依法就地解决。梁平区坚持领导干部三级接访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整合多部门资源,制定联合接访方案、受理办理流程等制度,严格落实“四访一包”工作制度;依托全区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成立医患纠纷、劳动争议、道路交通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形成诉调、访调、援调、行调、警调“五调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推动矛盾纠纷依法就地解决。
此外,梁平区还因地制宜,选取群众信服的“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公、检、法、司专业调解员深入基层指导,打造“邻里自管会”“民主善治堂”“柚话乡情室”“梁家人连心桥”等梁平区访调对接工作品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坚持“已病防变”
着力“祛火消气”
梁平区始终坚持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实区、镇、村三级书记议稳机制,将党建工作例会与信访工作例会配套召开,各级党委(组)书记全面部署、牵头把控责任区域信访工作。将领导干部信访履职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述职的必述内容,做实领导包案机制,包案难度自下而上提级,包案领导自上而下指挥协调,推动问题化解。
夯实责任链条,打牢平安根基。梁平区致力打造链条式调处信访工作平台,建立完善村社、镇街调处室和区接访中心,夯实信访链条上各个层级硬件软件基础;逐一分层细化信访工作责任,明确各个环节、各单位的责任人,明晰属事属地责任,建立起区、镇街、村(社区)全链条式调处机制,形成了环环相扣、无缝衔接、责任明晰、监督到位的工作链条,确保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