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微湿地景观给猎神村增添一抹生趣。记者 熊 伟 摄
青山环绕、风景优美的梦溪湉园民宿。记者 熊伟 摄
“夜竹海·潮生活”乡村音乐会现场,游客为吉他手伴唱,现场气氛热烈。(资料图片)记者 熊 伟 摄
2023年11月20日,竹山镇猎神村,工作人员通过数智猎神乡村治理平台,察看当日景区游客人次。记者 熊 伟 摄
梁平日报记者 谢清城
不论哪个时节,走进竹山镇猎神村,四周群山连绵、翠竹翻浪,特色民居鳞次栉比,竹海、民宿、美食、游人等共同勾勒出一幅恬静闲适的竹海人家生活景象。
猎神村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10个功能平台之一——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核心区域,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1300余人,全村森林面积8000余亩,其中成片竹林近6000亩。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猎神村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好竹资源、建好民宿群,在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中当好排头兵,争做践行“两山论”模范生,谱写了“竹山变金山”的精彩故事,获评“重庆市2023年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赋能产业转型
在猎神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块写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牌匾格外显眼,这是2021年党中央授予的荣誉称号。“这些年我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别看我们是农村人,幸福感不比城里人少!”回望这些年的变化,猎神村村民艾文胜感慨不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猎神村几乎家家户户利用竹子进行土法造纸。2000年,当地发现地下矿储量巨大,一时间采矿盛行,村民不是股东就是矿工,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100多万元。矿山经济红火了山村,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灰尘漫天,地下水渗漏,房屋开裂。
2017年,区委、区政府组织猎神村党总支到浙江安吉余村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大家深受启发。深入研究后,猎神村决定舍弃矿山经济,学习安吉经验,用好竹资源、建好民宿群,走发展生态产业、乡村旅游的路子。
人看人,户看户,党员干部一马当先、带头示范,就是最好的动员。党员陈万明带头关闭了年收入1000万元的矿山,并劝导其他党员“必须在关键时刻起好表率作用”,大家纷纷接力。在党组织和众多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陆续从矿山退股退工,5座石膏矿于当年全部关闭,猎神村划定了6.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
随后,猎神村党总支示范带动村民支持参与村庄规划、基础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干群齐心协力,开展矿区生态修复130余亩,改造低效竹林8000亩,并建设多功能乡村小微湿地,在湿地种植莼菜、慈姑、菱角等10多种水生经济作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使这个昔日普通的村庄华丽转变为“一湖、三溪、千亩湿地、万亩竹林”的美丽宜居乡村。
村庄美了、环境好了,猎神村党总支趁热打铁,巩固拓展良好的发展势头,构建“党总支+党支部+特色党小组+党员”贯通链条,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电商、竹产业、竹家乐等特色产业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陈宗旨率先在村里开起了竹家乐,开业的第一年收益就超过20万元,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民宿、竹家乐40余家;猎神村综治专干李安超带头发展起了电商,年销售额超10万元,成功带动村里30余名待业青年、农村妇女走上电商发展之路;党员陈万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发展竹木加工业,给村民提供了发展经验,如今猎神村共有170余家笋竹食品、竹制品、竹工艺品等市场主体,8000余亩森林正化身“摇钱树”……
“产业发展,很多时候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自己带头先做,群众看在眼里,大家才更有底气、干劲更足。”李安超说。
深化改革激活力 赋能强村富民
矿山关闭了,如何保障村民有稳定收入?猎神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组建猎神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统领全村集体经济发展。
开展“三变”改革,首要工作就是清理核实资产、资源。猎神村组建起清产核资工作组,全面摸排整合辖区闲置房屋、林地荒山等固定资产,并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量化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43.8万元,界定1224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2018年以来,该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多元化利益链接机制,结合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建设,引进重庆怡幽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梁平区老鹰窝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打造梦溪湉园、墨林竹院等精品民宿,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固定收取租金,实现闲置资源变固定收益资产。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2019年猎神村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流转闲置房屋20余户,引进餐饮、咖啡吧等商户16家,打造了集餐饮、住宿、购物、竹编体验于一体的猎神三巷商业街。商业街引进了来自重庆梁平、垫江及四川邻水、达川、大竹、开江的特色商铺,售卖垫江石磨豆花、大竹醪糟以及猎神村全竹宴等川渝毗邻区县特色菜品,形成“三巷六坊九大碗”特色商业品牌,入选“全市最美夜景打卡地”。
随着旅游业态日益丰富,猎神村人气慢慢旺了起来,当地开办起乡村民宿、竹家乐47家,实现了“堂屋”变“商铺”、“农房”变“客房”、“矿区”变“公园”、“竹林”变“景区”,百里竹海·猎神景区更是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猎神村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3万余平方米,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亿元,解决就业300余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3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猎神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竹山变金山”成功经验亮相党的二十大闭幕会央视特别报道。
基层智治提效力 赋能智慧治理
基层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猎神村于2019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背后究竟有何妙招?
“我们扎实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深化运用智慧党建、数智村庄、渝益农12316等数字平台。”猎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宗寿告诉记者,特别是数智猎神乡村治理平台投用后,有效推动服务群众工作流程化、网格化、数字化。
据了解,数智猎神乡村治理平台是承接数字重庆建设基层智治体系的村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开平台,里面涵盖了标准地图、人口总数、产业概况、健康管理、电商物流等基层社会治理所需的各类数据,“一图感知猎神”不再是难事。通过电子监控画面,陈宗寿发现,村里的停车场入口有车辆乱停乱放影响了周边交通。网格员立即来到停车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时间不足5分钟。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加持下,猎神村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
记者还看到,平台设置有最新消息板块,村干部可在上面发布消息通知、解读最新政策,还能为村民提供顺路带、远程医疗、农资购买、农具租赁等信息服务,努力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服务。
“推进乡村治理,要确保基层的每项工作都能听到群众的声音、都有群众参与,这样才能解决好群众的难题。”陈宗寿介绍,平台还设有猎神信箱板块,村民们可以在此发表意见建议,网格员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
猎神村还利用平台全面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公益事业参与积极程度等“四治”融合进行量化打分,并通过积分兑换、红榜公示等方式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将基层治理以“罚”为主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以“奖励”为主的正向引导,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大幅提升。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赋能美好生活
谢清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猎神村村口,矗立的高高石碑上,10个红色大字醒目,喜迎八方来客。
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村庄,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猎神村的蝶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道理,当绿色生态成为当地群众赖以为生的资源时,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便觉醒了,不仅杜绝了原来粗放式野蛮开发的现象,还自发肩负起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使生态资源保护提高到了新水平。
近年来,猎神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林旅、农旅、文旅等深度融合,民宿、康养、露营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游客沉浸于优美生态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滚滚财源,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猎神村已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道路,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乐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