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怀版
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梁平要闻

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场会、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部署会、安全稳定“四最”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会召开

日期: 2024-01-24
字体:

梁平日报讯 (记者 银雪栋)1月22日,我区召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场会、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部署会、安全稳定“四最”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会。区委副书记秦启光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勇,区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局局长徐波,区人民法院院长符虎、区检察院检察长阳彬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全市有关会议精神,部署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信访工作法治化及平安建设重点工作。会上,袁驿镇民主村、仁贤街道长龙村等7个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

秦启光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新重庆新实践梁平范例;要深刻认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维护秩序法治化,切实在法治轨道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要专班推进安全稳定“四最”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格风险隐患滚动排查和研判预警,统筹推进各项具体整治任务。要全力以赴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防控、社会面巡查治安管控等工作,坚定不移维护全区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为梁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基层之治夯实梁平之治

——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场会发言摘登

1月22日,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场会召开。会上,袁驿镇民主村、仁贤街道长龙村、云龙镇同心社区、碧山镇派出所、复平镇、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站、区住房城乡建委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依次交流发言,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发展,书写一个个基层治理的鲜活故事,铺就一座座沟通党心民心的连心桥,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将会议发言进行摘登刊发。

延续“三堂会商” 促进乡村善治

袁驿镇民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石庆祝

袁驿镇民主村延续“三堂会商”优良传统,成立“善治堂”,充分发挥本村乡贤调解作用,推行“听、理、议、定”四步工作法收集、梳理、调处民情民意,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形成了乡村善治的良好局面。该村先后荣获“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殊荣。

一是下沉“听”,干部与村民同坐一条凳,同喝一杯茶,切实发挥进得了家门、拉得上家常、问得出实情的作用。推行“网格”管理,优化“村党总支+网格党小组+党员先锋岗”模式,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村落院坝开展走访下访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集中“理”,严格实行清单管理,制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针对收集梳理的问题“一对一”交办、“面对面”解决、“点对点”销号,确保每一条民情民意都有人员经办、有处理方案、有回访销号。2023年,全村共收集民情民意56条,全部得到有效化解和回应,村民满意度100%。

三是一起“议”,以组为单位建立“一是一”讲理室,延续提升“三堂会商”功能,积极培育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五老调解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组织老干部、老党员、新乡贤、法律顾问共11人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村民纠纷矛盾,增强群众责任感和参与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四是共同“定”,开展“大家议”行动,形成可量化、易操作、有奖惩的村规民约。推动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重点治理工作,加强婚丧礼俗整治。实施畜禽入圈、柴火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五治”行动,持续开展“最美院落”“最美儿媳”等典型培育,不断厚植文明新风。

“中医疗法”化解涉土矛盾纠纷

仁贤街道长龙村第一书记 陶于琴

近年来,仁贤街道长龙村因征地拆迁范围大、土地流转面积多等因素,导致各类矛盾纠纷突出。该村巧用“中医疗法”,有效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连续多年实现“零上访”。

一是全面摸排,精准问诊“找病因”。网格“民医”搜民意,发挥村级网格员作用,3个网格12个微网格“1+3+N”名网格力量进村入户搜集民意,捕捉身边的矛盾纠纷信息苗头。干部“民医”访民情,结合“街道主要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组、村干部包片”工作机制开展日常下沉走访,体察群众的“心情”“隐情”“真情”,让隐藏在群众中难化解的矛盾纠纷浮出水面。

二是因事为制,对症下药“开处方”。联合“会诊”“定位”“病根”,邀请区级职能部门参与,打出“干部+法律顾问+乡贤+志愿者”调解的“组合拳”,实现“专业力量+群众力量”联合会诊,制定出“一调情绪、二谈利弊、三建共情、四联合力”的通用调解方案。角色攻坚破除病症,调解过程中,找准纠纷中的关键人、关键点,疏通关键人物的“心中怨结”,以点带面打通所有当事人的“神经末梢”。定期回访扶正固本,制定24小时内电话回访、7天内上门走访、对存在反弹隐患的1个月内再回访的回访问效闭环机制,确保调解结果彻底、无后患。

三是举一反三,固本培元“正风气”。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低保、特困、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解决“第一手”问题。利用真实案例倾心打造矛盾纠纷化解情景剧,用艺术的形式让化解全过程再现,让群众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调解、认可调解、信任调解。利用党员大会、党课、座谈会等方式,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提高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探索“党建+法治文化+院落治理”模式 聚力打造和美社区

云龙镇同心社区第一书记 李 琳

同心社区通过坚持党建统领、资源整合,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这把基层治理“金钥匙”,创新“党建+法治文化+院落治理”模式,组织发动群众成为院落事务“合伙人”,评选“和美庭院”,以一家一院之和美成就全社区之和美。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强化基层治理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网格治理中的统领作用,设置网格2个、微网格8个,“盘活”无职党员、“用足”在职党员,将志愿者、院落长、热心群众等力量融入到微网格中,构建起“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治理组织体系。深挖同心社区内涵,树立群众“同心同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主人翁意识,形成全社区“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二是厚植法治文化,打造“法”“景”融合应用场景。结合实际,打造法治文化四大应用场景,画好法治坐标。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成为辖区群众闲时聚集地,也成为法治宣传辐射地、矛盾纠纷调解地、社情民意收集地。依托“5G智慧消息”,以法治公园为基点,辐射半径600米,向群众发送“普法大礼包”。建成陈家湾法治小院,定期组织法学会会员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居民公约展示墙将杜绝滥办酒席纳入公约,并制作户外居民公约墙进行公示。

三是完善院落治理机制,提升微网格治理效能。社区以“积分制”为抓手,通过选好院落长、发展院落治理合伙人,进一步提升微网格治理效能。按5户到15户居住户数量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平安大院”,在大院内确定其中1名居住人员为院落长。院落长参照“积分事项”,引导组织院落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让群众成为院落治理“合伙人”。2023年,社区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1件,其中通过院落长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67件,占73.6%。

探索运行“坐、端、换一条凳”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法

碧山镇派出所所长  刘峻屹

碧山镇因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接壤相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地人员流动性大,社会面较为复杂,矛盾纠纷较多。为切实消解群众矛盾,碧山派出所牢固树立“同群众坐一条凳、给群众端一条凳、与群众换一条凳”的理念,全力将纠纷化解在本地、消除在萌芽。

一是同群众坐一条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入村(社区)倾听老百姓的真实声音,同群众坐一条凳,了解社情民意。开好“院坝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让广大人民群众守底线、知敬畏。多钻“矛盾窝”,结合“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百万警进千万家”等工作,全方位排查掌握各类矛盾纠纷,针对风险隐患点,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上门活动,为民纾困解难。勤听“心里话”,把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经济纠纷、感情纠纷等占比高的问题作为工作风向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给群众端一条凳。坚持处置在小,对待每一起矛盾纠纷都举轻若重,主动给群众端一条凳,时刻将“群众利益无小事”放在心上。让群众少跑路,办理各项事务尽可能一次性到位,特殊情况特殊办理。针对可能发生“民转刑、刑转命”转变的恶性案件矛盾纠纷,派出所协调人民、行政、司法“三调联动”,主动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调解,公平解决纠纷,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三是与群众换一条凳。在基层派出所,民警每天都和“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打交道。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生活中的大事,双方是否能换位思考,与群众互换一条凳,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关键点。多换角度思考问题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把矛盾“亮”出来、将心结说出来、让群众参与进来,确保矛盾不出村,让矛盾在人民群众内部解决。

党建统领出实招 项目建设见实效

复平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 周 娇

近年来,复平镇先后有龙象寺水库和梁平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厨余垃圾处理等重大项目投入建设。项目建设涉及工作敏感复杂,复平镇党委切实发挥党建统领优势,高质量完成有关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党建统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项目建设前中后坚决扛起属地责任,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推动解纷力量下沉,凝聚起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建强“一个队伍”,重点选派工作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的干部组建征地拆迁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由党委班子成员、机关职工、村组干部以及群众代表等组成。当好“一个后盾”,一线人员冲锋在前,复平镇党委始终是坚强后盾,有问题一起研究,有困难共同面对,上下同心,撸袖实干。

二是政策为大,始终秉持“一把尺”标准。“深”读政策,多次组织工作专班、村组干部、群众代表集中学习《重庆市梁平区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实施办法》,摸准吃透有关政策。落“实”政策,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做到底,一个声音喊到底,对重点户、难点户不乱开政策口子,给群众吃下“定心丸”。用“活”政策,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首位,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按照政策该给的,不克扣一分;不违背政策的,就高不就低,确保补偿安置政策用对、用活、用足。

三是齐心协力,有效凝聚“一股绳”合力。在项目建设前,政策宣讲全覆盖,做到家喻户晓。项目建设中,全过程动态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给予回复。邀请专业力量组成11个政策宣讲组,让每个群众都清楚政策和方案。探索形成“一站式”服务,一次性为群众办完拆迁手续,“签、腾、拆”一气呵成。兼职“推销员”“服务员”“消费者”“代办员”,为群众免费销售家禽,帮忙联系就读学校,切实为民排忧解难。

通过“一站式”平台聚力打造矛盾纠纷调解“梁平样板”

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站负责人 邓军涛 

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站(简称“服务站”)成立于2022年9月,以矛盾纠纷调解“小切口”,整合行政资源、司法资源、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大突破”,推动全区社会平安稳定“大提升”。

一是高位牵引强整合,健全工作体系。建设工作由区委政法委牵头抓总,区法院、区司法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卫生健康委等单位结合职责具体实施。由1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1个法院速裁团队、1个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1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1名司法局正式编制人员组成。

二是高效运转强协作,优化办案流程。拓展矛盾纠纷“三达”受理渠道:法院立案庭委托转送适于调解的民商事纠纷,实现诉调对接“一日达”;乡镇(街道)调委会、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派驻调解室、行政调解室,经3次及以上调解仍未化解的,实现委托商请“转即达”;其他跨乡镇(街道)、跨部门或在全区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广的矛盾纠纷,经当事人申请或同意,服务站直接受理调解,实现社会面申请“立即达”。健全矛盾纠纷综合调处闭环机制:建立区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健全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调处闭环。

三是高能调解强辐射,提升调解效能。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调解指导,依托“互联网+调解”,开展互联网联合调解。加强分析研判,系统梳理重大矛盾纠纷类型、占比,查找深层次问题原因,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通过“一站式”调解矛盾纠纷,极大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让群众少跑路、不花钱,降低群众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617件(法院委托4595件,占比99.52%),调解成功2205件、调解成功率47.76%,通过速裁解决纠纷2026件,正在调解186件。

用好房地产领域“引导、立制、联动”降解纠纷工作法

区住房城乡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卢柏成

近年来,区住房城乡建委积极提醒引导房地产领域开发企业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定期全面排查研判各项目情况,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监管,有效处理房地产领域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项目上,形成“引导、立制、联动”工作方法。

一是规范引导降风险。把常见房地产开发建设信访问题100余项梳理汇编成《工作提醒》,源头提醒减少开发小区公共区域设计品质、施工质量瑕疵、房屋销售、物业管理等突出问题。落实责任规范项目验收,强化质量终身责任制,告知工程验收注意事项,落实质量保修责任,推进业主开放日看房,做好分户质量检查,全面减少接房时各类矛盾纠纷问题。

二是强化机制保交楼。建立了“资金研判、使用审核、资产销售、支付联系、工期管理”五项机制,多方面形成合力加强监管,确保项目正常推进。探索“研管促”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全区“无恒大”“类恒大”风险项目。2023年顺利交付商品房3969套,市级专班以《房地产市场交流》(第1期)向各区县推广我区经验做法。

三是联动调解化风险。建立房地产领域维稳处突专班,发生集访或非访突发事件立即(15分钟内)到现场协调处置,根据现场集访人数及时召集相关单位人员维稳处突。处理集访时,第一时间收集群众诉求问题,根据职责及时联系相关部门,住建、公安及相关部门联合做好接访,做好群众的解释劝导工作。多方参与促和解,促进开发、施工和物业企业等单位与业主协商,采用座谈会、现场走访等方式加强与业主沟通,通过协商达成和解。2021年房地产领域信访件191件,2022年共114件,2023年截至11月中旬共96件,信访件呈逐年下降趋势。

(发言摘登文字由记者周旋整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