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梁平要闻

把“生态答卷”写在青山绿水间 ——梁平生态环境华丽蝶变纪略
日期:2025-05-2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5月17日,龙溪河云龙段,河道两旁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开,一幅水清、岸绿、产业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5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梁平儿童公园一角。    

文/梁平日报记者 周 旋 图/梁平日报记者 向成国

初夏的都梁大地,青山含翠,绿水悠悠,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青山绿水不仅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更是梁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强劲动力。

近年来,梁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血脉,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系统治理、科学修复与创新发展,梁平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华丽蝶变,让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绿地成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治水:全域联动,复苏水系活力

梁平境内水系丰富,共有408条流域水系、78座湖库,但过去由于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部分区域水质恶化。为了让碧水重现,梁平创造性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碧水攻坚战。

“双桂湖曾是梁平治水的‘硬骨头’。过去,由于周边开发无序,湖水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逐渐成为大家避之不及的‘黑臭湖’。”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小平说,2015年,梁平启动双桂湖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打出“净水、治水、活水、养水”组合拳,实施环湖小微湿地等18项生态工程,让双桂湖重焕生机。

如今的双桂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湖内植物有620余种、动物有280余种,吸引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彩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前来栖息,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会客厅”。梁平还以双桂湖为核心,构建起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连绵体”,将城市水系串联成网,让灵动的水韵浸润整个城市。

除城区湖泊水环境发生变化外,家住梁山街道八角社区六组居民刘兴琴家门口的新河河也悄然改变。“以前,天一热,臭气就一阵一阵地弥漫。现在变成了清水河,饭后我经常来这里遛弯,水好、景色好。”刘兴琴笑着说。

新河河的变化是梁平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梁平积极探索实践农村黑臭水体治理“5653”工作法,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10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完成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数量达22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7%,农村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治山:生态修复,唤醒绿色宝藏

走进竹山镇猎神村,特色商业街映入眼帘,竹编灯笼随风轻晃,店铺内摆满琳琅满目的竹制工艺品;竹海深处藏匿着精品民宿,竹篱小院清幽静谧,屋内古朴雅致,推窗即见层峦叠翠;农家乐竹笋炖土鸡香气扑鼻,每一口都饱含山野风味,让人沉醉在竹乡的独特韵味中。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灰尘漫天的矿山。猎神村地底下有着丰富的煤炭、石膏等资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矿在村里一度盛行,村民们虽富了“钱袋子”,但也导致山体塌陷、溪流干涸,村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当时的环境太差了,村民们生活得很痛苦,我们也意识到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行。2017年,我们到浙江安吉余村学习后,痛定思痛,下决心舍弃矿山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猎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宗寿说。

猎神村先后关闭村内5座石膏矿,并开展系统治理及生态修复,复垦土地5.4万平方米。如今森林面积8000余亩,成片竹林近6000亩,绿化率达90%以上,木本植物覆盖率65%,河流水质从劣Ⅴ类变为Ⅱ类。昔日矿山集聚的竹海逐步恢复了竹林、山势、小溪、梯田、水塘和谐共生的自然面貌。

“生态环境好了,我们依托竹海山色、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一些村民选择自己开办竹家乐,或选择将自家房屋出租,同时在大型民宿、猎神三巷特色商业街务工,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陈宗寿说。

如今,猎神村村民收入已从原来的矿山开采转变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分红、村民个人经营民宿等多元收入。2024年,该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的41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3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

治城:增绿添园,构建宜居家园

在梁平,绿色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近年来,我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增绿添园”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走进双桂街道的书香园口袋公园,在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的掩映下,前来休闲的群众或在各类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沿着步道散步纳凉。昔日城市里的“边缘荒芜之地”华丽转身,变成了人们喜欢的绿色一角。

“在‘家门口’就有一处休闲的地方,非常安逸。”市民王建国笑着说。

“我们结合城市更新,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在商业区、学校和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空间建设公园,并配套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提升城市绿地服务效能。”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秋艳说,据统计,我区现有口袋公园6个,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

同时,梁平还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针对道路、绿化、排水管网、电力线路以及环境整治等内容进行改造提升,不断完善老旧小区基础配套设施,优化居住环境,让老旧小区“改”出新面貌,“造”出群众新生活。截至目前,全区已改造老旧小区416个。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当人们走出家门,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所到之处皆风景,梁平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时代答卷,更是一份写在全区人民心里的幸福答卷。

记者手记

用生态文明绘就幸福底色

周 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生态文明建设早已不是孤立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的“附加题”,而是关乎民生幸福的“必答题”。

漫步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曾经的“黑臭湖”已华丽变身为生态明珠——蓝天与碧水相映,鸟儿翩跹掠过水面,市民或悠闲散步,或尽情运动,脸上洋溢着满足。这背后,是梁平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与智慧。“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工作思路,不仅让河湖水质显著提升,更构建起城市湿地连绵体,为动植物创造了良好栖息地,也为市民打造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而治山行动,则是一场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双赢探索。猎神村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村民们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生动展现了生态红利的强大魅力。城市绿化与老旧小区改造,更是从细微处入手,提升城市品质,让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宜居、更舒适。

事实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实实在在提升民生福祉的必由之路。当蓝天白云成为常态,青山绿水环绕家园,生态文明的巨笔,正绘就民生幸福的新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