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梁平要闻

小微湿地修复记——看梁平如何重塑家园生态,“织”出生态富民路
日期:2025-08-2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8月14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与小微湿地相映成景,构成一幅宜人的生态画卷。    

    


8月15日,无人机拍摄的竹山镇尾水小微湿地。    

    


八月十五日,竹山镇猎神村山地梯塘小微湿地安躺在竹海清风中,美如画卷。    

    


8月19日,在碧水蓝天的映照下,云龙镇三清村湿地公园充满生机。    

    

文\本报记者 石楚园 图\本报记者 熊 伟

没有大江大河,却在三峡库区腹地戴上“国际湿地城市”桂冠——梁平的底气,藏在星罗棋布的小微湿地里。沟、塘、溪、堰,这些原本不起眼的“毛细血管”,如今被科技赋能、制度激活,正汇聚成177.4亿元生态价值的“蓝色动脉”。

科技赋能织就湿地保护网

烈日下的双桂湖畔,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唐宏轻触屏幕,清晰展示湖中鸟儿的飞行轨迹。

“AI不只是眼睛,还是鸟类科研、保护与科普的连接纽带。”他指着的鸟类AI智能监测系统,正是我区小微湿地“智护蓝脉”的生动体现。

在梁平,湿地保护正进入精细化时代。

“缺水地区的突围,需要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唐宏表示,林长智慧云平台与国家林草感知系统实时对接;土壤、水质、气象等关键指标监测无声运作;覆盖33个乡镇(街道)的“环保天眼”24小时紧盯污染源头,科技屏障牢牢守护湿地健康;当技术手段构筑监测防护网时,一套融合水质、生物多样性、景观效果的湿地评价体系应运而生,目前已推动400余个示范小微湿地星布乡野,成就了6个“全国美丽乡村”。

“国际湿地城市不仅是桂冠,更是责任。”唐宏坦言。

为此,梁平发起成立中国小微湿地创新联盟,携手多省市推动标准创新与国际合作,凝练“小面积、大生态、低投入、可复制”的梁平经验,为全国相似区域破题提供“梁平案例”。

修复造景焕活乡村新业态

生态富矿亦是经济富矿。近日,距离双桂湖三十公里的竹山镇猎神村,竹林深处传来孩子的欢笑声。

在民宿梦溪湉园附近,游客们正对着层层叠落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拍照打卡。经营户唐攒英忙着接听预订电话:“周末客房半月前就订满了,客人都是冲着湿地景观来的。”

近年来,这个村子经历了重生。昔年石膏矿关停留下的疮痍山体上,鱼塘浑浊发绿,游客寥寥无几。“当时设计院给出的园林改造方案预算超千万元。”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最终选择近自然修复:保留塌陷区原始地形,搭配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形成生态链,造价仅为原园林方案的40%,既还了生态又富了乡亲。

竹山镇污水处理厂旁的尾水小微湿地更令人惊叹。

泛着清波的湿地里,狐尾藻随波摇曳,鸢尾花在岸畔绽放——这是梁平独创的“小微湿地+环境治理”三级净化体系。

“生活污水在这里完成最后净化。”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处理厂初步净化的水源,在此经过三级净化塘植物根系过滤吸收后,重焕清流。据数据显示,竹山场镇尾水小微湿地工程示范显著:治理黑臭水体4万平方米,惠及1.5万居民,成本直降80万元。

当生态价值被精密测算,2024年的梁平GEP(生态产品总值)报告揭示惊人数据:全区湿地生态系统贡献价值达177.4亿元。

自然学堂孕育绿色新生代

双桂湖畔,11岁的谢俊博正带着自然观察笔记本来“上课”。

当浮萍间冒出棕褐色小脑袋时,他立即举起望远镜:“小鷿鷈!它的潜水时间有20秒!”

不远处的木栈道上,区湿地保护中心宣教科科长余先怀正引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这是梁平“小微湿地+科研教育”的日常图景。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自然教育事业。我们将自然教育、小微湿地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产业,这将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余先怀介绍。

据了解,区林业局目前已联合区教委,与区内中小学校共建6所自然学校,编制自然教育教材和系列科普图册,开设农耕体验课等6门自然教育课程,并与重庆市渝中区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合作,常态化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近5年来,我区累计吸引区内外研学、政务团队800余批次,受众达12万人次,双桂湖获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从矿坑疤痕到梯塘清流,从污水净化到自然教室,梁平以近自然之术唤醒沉睡乡土,成就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典范。这弯折流淌于乡野的幽蓝脉络,正是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向美丽中国递交的绿色答卷:每一处微小的生机律动,终将汇成江河澎湃的力量。

记者手记

蓝脉律动处 生态复苏时

石楚园

生态修复手段只是媒介,生态觉悟才是内核。梁平并非天生坐拥大江大河滋养,其突围之道在于深谙缺水之困亦可成为向生态转身的契机。

屏幕上鸟类的清晰轨迹、泥土深处的水分传感数据、全天守候的“环保天眼”……它们不是冰冷技术的炫示,而是梁平将人与自然重新“联网”的具象表达。当湿地评价体系将抽象的“生态”降维为每寸水质、每声鸟鸣、每片野草的生长参数时,修复便不再悬于云端,而正成为落在都梁大地上,一锄一镐皆可参与的寻常家事。

夜晚漫步双桂湖畔,月光下,荇菜花已悄悄闭合花瓣,这自然萌发的植物群落,如今已成湿地生命的象征。梁平又何尝不是一粒种子?它正以“小微湿地+”为基因,在没有大江大河之地证明:生态修复不必等待宏大叙事——矿坑可成梯塘,尾水可化清泉,孩子的眼眸可映照未来。

当猎神村的民宿灯火取代矿场烟尘,龙溪河畔的湿地链拦截面源污染……一条“蓝脉”正于中国乡村的肌理中悄然搏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