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8008652038C/2022-00067 [ 发文字号 ] 梁平府发〔2022〕14号
[ 主题分类 ] 交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规划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政府办公室 [有效性]
[ 成文日期 ] 2022-03-31 [ 发布日期 ] 2022-03-31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梁平府发〔202214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综合交通运输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梁平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梁平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

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0223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适应性分析

第四节 发展阶段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展望

第三章 “十四五”重点任务

第一节 着眼提质增效,全力推动“一高四普”铁路网建设…

第二节 着眼布局优化,全力推动互联互通公路网建设

第三节 着眼产业发展,培育军民融合的通用航空产业

第四节 着眼区域开放,构建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五节 着眼城市提升,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第六节 着眼乡村振兴,构建人民满意的农村服务体系

第七节 着眼创新发展,打造高效互联的智慧交通体系

第八节 着眼保障有力,构建绿色安全的支撑保障体系

第九节 着眼深化改革,构建统筹有力的现代治理体系

第四章 资金匡算与规划效果

第一节 资金需求

第二节 规划效果

第五章 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第二节 环境影响对策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第四节 拓展投融资渠道  

附图:

附图1梁平区综合交通现状图(2020年)

附图2梁平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附图3梁平区铁路“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附图4梁平区高速公路“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附图5梁平区国省干线公路“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梁平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地理条件优越,处在“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是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是大三峡绿色发展的纵深地带,是深化川渝东北合作的天然桥头堡。“十四五”时期是梁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是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期,客货运输需求总量将稳步增长,人民群众对运输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土地、环境、资金、资源等要素保障需求将更加迫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

为抢抓交通强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机遇,准确把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和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新任务,把握好各方式发展节奏和建设重点,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庆市梁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特编制《梁平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范围:梁平区行政辖区,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统筹考虑达州、万州、开州、垫江、忠县等周边地区;规划期限:2021-2025年,基础年2020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梁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梁平交通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出境大通道、城市大格局、景区大联通、城乡大网络、运输大提升”为总思路,以交通脱贫攻坚战和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大抓手,全区交通五年完成各类投资79.3亿元,争取市级交通补助资金25.7亿元,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了内畅外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一、过去五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凸显的五年

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高铁一普铁”铁路网基本形成。“十三五”期,渝万高铁(境内46公里)建成通车,设计时速250km/h,实现梁平至重庆主城1小时到达,形成梁平东西向高速出境客运快速通道。与既有达万铁路,基本构建了梁平“一高铁一普铁”的铁路骨架网络。到2020年底,梁平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1.5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速,“1小时”周边全面实现。“十三五”期,建成梁忠高速公路45.6公里,梁平至开江高速(重庆段)顺利开工。《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中的梁平至开州高速、梁平至忠县至石柱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到2020年底,梁平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3公里,密度达到4.9公里/百平方公里。

通用航空实现突破,通用业务顺利起步。“十三五”期,梁平机场获批开放使用,是全市第三个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目前梁平机场已有九州神鹰开展航空体验、航空旅游业务,龙浩航校开展141航空培训业务,顺丰丰鸟拟入驻梁平机场开展无人机货运试点业务,积极推动通用航空业务发展,充分发挥了通用航空在应急救援、创新试验等领域作用。梁平机场作为军用机场,将成为梁平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综合枢纽持续推进,集聚能力逐步增强。“十三五”期,渝万高铁梁平南站建成通车,万州五桥机场梁平候机厅建成投用,城区双桂汽车站全面建成。货运集疏运通道加快完善,梁平区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工程完成可研编制。高速服务区创新发展,重庆市首个路地(高速集团与梁平区)共建服务区——G42沪蓉高速龙溪河服务区建成投用,成为规模最大的特色服务区。

二、过去五年是交通脱贫攻坚纵深推进,全面小康圆满完成的五年

梁平公路总里程达到5119公里(含高速公路),较“十二五”末增长1036公里。公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270公里/百平方公里、55公里/万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串联各乡镇的“二环七射”普通公路网络布局形态,积极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

干线公路“畅而美”。全区国省道公路396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8公里,其中国道2条、154公里,省道6条、242公里。“十三五”期,累计实施G243复平至合兴、S510虎城至袁驿、机场环线延伸段-狗爬墙至喜鹊河段、屏锦至回龙、云龙至屏锦等22条普通国省道改造工程185公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普通国省道路面优良路率达到90%,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10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84.9%,干线公路呈现“量质齐飞”发展。全面推进美丽公路建设,开启交旅融合新模式,其中“二环路”蟠龙段和渔米路入选交通部18条“全国美丽乡村路”和2020年十大最美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广而达”。梁平县乡村道总里程4630公里,其中县道165公里,乡道318公里,村道4147公里。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里程2500公里,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100%双百目标;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监管平台,实现农村公路项目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将农村公路建设串点成线、联线成网,助推农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农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表1-1 梁平区公路指标对比表

类别

公路技术指标

单位

技术指标值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公路规模

公路总里程

公里

4083

5119

公路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216

270

公路密度

公里/万人

44

55

行政村通达/通畅率

%

100

100

公路

等级

技术

等级

高速

公里

47

93

一级

公里

13

41.6

二级

公里

241

253.6

三级

公里

89

174

四级

公里

2322

3330.7

等外

公里

1370

1226.5

等级公路比例

%

66

75.6

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

98

100

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

49.6

84.9

行政

等级

国家高速

公里

47

93

普通国道

公里

149

154

普通省道

公里

239

242

县道

公里

166

165

乡道

公里

328

318

专用公路

公里

0

0

村道

公里

2798

4147

三、过去五年是客货运输服务提质,人民满意度稳步攀升的五年

客货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综合客运量完成4847.6万人次,其中完成道路客运4260万人次,铁路运输587.6万人次。综合货运量完成9300.2万吨,完成道路货运9071万吨,铁路到发量229.2万吨。

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公交能力持续优化,现有公交线路17条,公交运力133辆,较“十二五”末新增公交线路7条,新增公交运力78辆,优化完成6条(201202203204205103)公交线路走向。农村客运覆盖不断扩大,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56条,运力344辆,全区269个行政村通客车率100%。班线客运转型升级,指导企业完成梁平至万州、梁平至重庆客运线路运力大改小,科学引导班线客运健康发展。

客货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客货运行业升级发展,客运企业5家,客运车辆420辆。货运企业共45家,个体运输业户3000余户,货运车辆3967辆。巡游出租与网约出租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巡游出租车174辆,驾驶员348人;网约车389辆,415名驾驶员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证,网约出租汽车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驾培维修创新突破,新增维修企业16家。积极推广“先学后付”“预约学车”“一人一车”等模式;完成全区驾培机构电子围栏安装设置工作,强化对驾驶员培训的全过程监管。

四、过去五年是创新驱动先行引领,交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智慧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智慧设施系统加快建设,建成“交通局—局属单位—基层站(中队)”三级监控和指挥体系,拥有自主独立主干网络、运营商网络、卫星电话网络等三重通信保障。实现跨部门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完成“区县交通信息化试点”项目,加强了与区内公安、大数据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初步形成“上下联、覆盖全、左右通、公众用”的信息化格局。智能出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试点完成全市首个户外交通信息化试验点建设(三蹬坡)项目,全面推行并首批发放7173张交运通互联互通公交IC卡。在全市区县层面率先完成“智慧公交”建设,应用“主动安全”、“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了对11条城市公交线路、94辆公交车、208个站台的全面覆盖。

绿色交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公路路域环境得到改善,因地制宜实施“景观+护路”方案,重点实施百里竹海景区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二环路等重点路段绿化建设。完成10条约103公里景区道路建设、11个观景平台和渝宜高速梁平互通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公路景观和绿化效果。生态交通有效落地,按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安排,强化交通扬尘污染整治,有效控制各项交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扬尘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国省干线公路环境整治,在部分重要的景区路段安装太阳能地标,在县城至板桥、仁贤高速公路下道等重要出境公路、景区路段实施绿化、美化工程。

交通安全生产持续推进。加大安全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70公里,实现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防设施全覆盖,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完成102台城市公交车驾驶区域防护隔离设施安装,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客运包车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应用安装193台,安装率95%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修订水上交通事故、突发公路自然灾害、道路运输保障、出租汽车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五、过去五年是重大领域改革攻坚克难,行业治理体系深化完善的五年

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严格落实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完成了局系统机构改革。3个局属单位、9个内设科室完成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将办结法定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率100%,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

行业监管继续强化。加强超限超载治理,全面落实治超“新国标”,在屏锦、蟠龙治超站(点)创新建设路警联合治超卡口,利用技术手段杜绝货车冲卡逃检。强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建设、公路养护及交通执法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建立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荣获全区唯一市扫黑办扫黑除恶先进单位。

管养能力持续提高。积极推进“三化”改革,实现“四个”转变,打造“五大”公路,公路路况、养护质量、通行能力大幅提升,代表重庆接受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加强日常养护,利用微表处、精表处等新工艺及时修复公路龟裂、沉陷等病害。加强机械化养护,购置智能沥青洒布车、清扫车等机械设备17台,一级公路机械化清扫率和小修作业机械化率均达100%。探索推进市场化养护,对养护承包人因地制宜分路段、路况等实际情况,进行了技术指导和考核。

表1-2 “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

2020年

规划值

2020年实际值

基础

设施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82

82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93

93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100

100

建制村通畅率(%

100

100

撤并村通畅率(%

100

100

行业

管理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

100

100

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0

20

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90

98

客运站候车厅等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

90

100

城市公共交通与“两客一危”车辆、12吨营运货车运行监测率(%

100

100

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到达时间(分钟)

60

60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梁平交通发展环境和条件面对复杂深刻的变化,将面临五大机遇、三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要求梁平交通全面支撑对外开发开放。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梁平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求梁平交通全面支撑重庆融入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区域开放高地,以大开放提升大格局,进一步拓通道、强枢纽,加快南北向铁路、高速公路、无水港建设,延伸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腹地,积极联合发展铁公水空综合立体多式联运,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凸显梁平综合交通优势,加速融入国家大战略、大通道、大平台。

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机遇,要求梁平交通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重庆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发挥垫江、梁平等节点作用,研究论证三峡新区设立,协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生态共建共保等工作。综合交通发展要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梁平作为渝东北联结川东北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发展要主动融入、当好支撑,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区域间,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建设,加强川渝毗邻地区深度合作,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努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三是“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遇,要求梁平交通加强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部署,渝东北地区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打通对外大通道摆在优先位置,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枢纽港建设,完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畅通内部小循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等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梁平作为全市“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接点,要接轨大都市,融入大三峡,协同川东北,推动全开放,充分发挥连接主城都市区作用,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更好服务渝东北、川东北。要求梁平交通要在抓好生态保护基础上,加快东西向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提升“一区两群”陆上快速通道支撑,依托万州区,携手周边垫江、忠县、开州,积极共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东西南北各向开放。

四是抢抓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机遇,要求建设绿色交通、美丽交通。市委赋予梁平“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的功能定位,梁平区政府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梁平交通必须把握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和优势,以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全力发展交旅融合,构建以高等级的快速路网体系为主的产业交通网、旅游交通网。同时,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追求,围绕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农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满足多层次、多需求、高品质的运输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机遇,要求梁平交通更加注重基础性公共服务功能,与产城景融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精神,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梁平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在川渝东北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这就要求梁平交通必须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推动农村公路和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等融合发展,新改建一批串联乡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二、面临挑战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梁平区经济总量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仍与发达地区有差距,要实现“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等功能定位,任务仍然艰巨。由于地理区位原因,梁平水路发展存在天然短板,未来周边多条铁路通车后,既有铁路优势面临弱化,在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大背景下,梁平交通面临如何强化自身对外通道,同时充分利用周边万州、忠县、达州基础设施,实现综合交通立体互联的挑战。

二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引导区域协同发展面临挑战。“十四五”期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区域协同的发展重点,梁平作为川渝交通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经验不多,特别是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管理等方面,顶层设计尚未统一、毗邻路网技术等级不匹配、建设时序不同步、运输管理协同度低等现象仍然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是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面临挑战。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要求川渝毗邻七区县携手,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和人口转移承载地,共同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地。梁平交通未来发展,要求寻求与生态发展相适应的交通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探索和发掘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十四五”期交通受环境、用地、审批等要素制约将可能更加严格,前期工作周期更长。

第三节 适应性分析

尽管“十三五”期梁平交通发展成绩显著,但对照“十四五”期的形势要求,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性。

一是对外辐射瓶颈尚存,对川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支撑不足。既有铁路优势逐步“边缘化”。既有对外铁路通道标准偏低,达万铁路为客货混行,通行能力偏低(国铁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周边区县高铁、普铁发展态势迅猛,随着郑万高铁、渝西高铁、广忠黔铁路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梁平的交通节点区位将面临挑战。公路对外通道优势有待加强。对外高等级干线公路主要为渝万方向,缺乏高(快)速公路直接连接川东北地区,川渝毗邻地区干线公路衔接不畅,梁平境内的S510S204在四川境内无省道连接,道路技术和行政等级有待进一步统一,部分川渝毗邻农村公路为断头路,衔接不畅问题较为明显。未能有效借力周边机场港口发展。梁平与周边达州百节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及忠县新生港、万州新田港的快速通道、枢纽连接线等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借力周边机场港口共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是域内网络仍需优化,对产城景融合发展支撑有待加强。路网等级仍需进一步优化。梁平等级公路占比74.9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1.19%),境内高等级公路较少,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6%,与周边的忠县、万州存在差距,国道二级、省道三级及以上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公路占比较大,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90.9%,其中村道占比82%,导致全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养护安全任务艰巨。交通支撑城镇和产业发展仍有不足。随着城市范围拓展,梁平区城区部分出城路段和部分乡镇过境路段逐步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普通国省干线技术状况有待改善,与城市道路衔接水平不高。全区的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景区以片区式和组团式发展为主,梁平区内现有A级景区尚未全面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景区、园区、高速公路互通“最后一公里”连接公路等级较低。四好农村路支撑乡村振兴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效安全舒适经济的出行需求。旅客运输服务品质有待提高。渝万高铁梁平南站已建成投用,但其配套的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站交通一体化作用尚未发挥,未与之形成高效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全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体系、调度中心、公交专用停车场、公交站点等城市公共交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滞后。高铁通车后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压力大,中长线班线客运萎缩严重,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不高,乡镇客运站综合开发利用率低,新业态发展尚未形成规模,行业转型面临较大压力。货运枢纽体系尚未形成,集聚辐射能力不足。全区目前尚未形成综合型货运枢纽,无法有效支撑全区物流、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梁平集装箱铁路站货运枢纽及梁平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体系建设较为滞后,货运集聚能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机衔接。货运主体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主导行业发展的大型实体运输企业。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发展较为滞后,与周边港口机场合作不够。专业化运输水平不高,公路甩挂运输、共同配送、冷链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尚未有效运用。

四是绿色交通发展仍需强化,难以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要求。货物运输结构有待优化。全区货运量整体需求增加,但主要以公路货运量为主,铁路货运量占比偏低,运输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发展较为滞后,与周边港口机场合作不够。运力结构亟需完善,专业化运输水平不高。全区运输市场主体主要以“散小弱”为主,运力绿色化程度不高,高效低耗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货车、拖挂车和特种专用车比重较低,公路甩挂运输、共同配送、冷链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尚未有效运用。绿色交通转型进一步有待加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到30%,仍有提升空间,交通在支持美丽乡村、绿色产业建设,打造美丽公路、旅游公路,实施生态交通、绿色养护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交通绿色发展亟需注入新动能。

五是智慧交通发展仍需发力,对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支撑仍有待加强。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有待强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面不够、集约度不高,公路网路况检测等交通感知设备有待进一步升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开放不足,多方式、多部门间的数据协同性有待提高。智慧交通数据价值还未充分体现,公共交通数据、治超站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开发利用不足。交通安全监测与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公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仍需加强,尚未实现全区高速公路特大桥梁、隧道、边坡的应急实时监测。

第四节 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时期,是全市疫情防控巩固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提振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全区交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特征。

设施完善的交汇期。当前,梁平交通运输骨架网络初步形成,但仍存在铁路通道缺失、高速公路有待加密、借力周边港口优势不明显、通用航空功能还未发挥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期,梁平交通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协调发展的融合期。当前,梁平正大力推进联接大主城,融入大三峡,协同川东北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是“一区两群”发展的重点。梁平交通将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协同性建设,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的融合,统筹交通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融合,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交通新业态发展。

精细管理的提质期。当前,梁平正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依托四好农村路监管平台,推动交通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期,随着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基建的不断发展,交通智能化、数字化要求更高,要求交通行业转变管理方式,更多依托新技术、大数据,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提升行业管理的效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型发展的深化期。当前,梁平交通已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各项行政事权有序落实。“十四五”期,要深入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发展,持续强化交通运输“建、养、运、管、安”综合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事权划分,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实施,补齐短板,均衡发力,加快完善交通运行机制,促进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战略深入实施,梁平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预计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到2035年达“双50”,到2050年达“双100”。未来一段时间,梁平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区间,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客货出行需求也将向城区集中。

随着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稳步推进,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逐渐完善,预计到2025年,全区旅客运输量达到1000万人次/年,货物发送量达到2900万吨/年。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梁平“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等功能定位,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交通努力当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发展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发挥好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和先行引领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交通运输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功能定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发达的城际快速网、完善的域内干线网、广泛的农村基础网,打造城际、域内、城乡间不同空间尺度高效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效率,为人民提供立体互联、配置合理、能力充足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增强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交通发展全过程,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城市智能公交出行、通道服务区路衍经济、城乡物流绿色配送、乡村旅游融合,以及运输安全监管等领域,深化交通运输与大数据、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运输服务。

坚持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优化调整公路线位和技术等级,提升城市快速通道运行效率,推动以航空、高铁为主导的交通枢纽综合体向城市综合体转变,实现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围绕现代田园城市、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加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复合型通道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完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与城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足梁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考虑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时序,重点推进一批可操作、显效果的重大工程,推动梁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川渝毗邻地区及周边区标准统一、步调一致,努力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全力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更好地发挥市级综合大通道、川渝毗邻区域性通道和区内综合交通网络的组合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梁平的功能定位,全区交通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区域开放高地,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以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立足大平原,联结大主城,建设大三峡,协同川东北,以将梁平建设成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支点、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区)、智慧绿色宜行示范区为抓手,打造“方式齐备、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智慧绿色”的现代化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对内、对外2个交通圈(对内交通圈为“一刻钟乡镇、半小时域内”,对外交通圈为“1小时重庆中心城区、1小时川渝东北”),初步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奋力从交通大区迈进交通强区,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方式齐备。到“十四五”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开工建设铁路在建里程达到75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80公里,总计达到170公里以上。升级改造国省道近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达到10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达到90%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做好做优1个通用机场。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物流枢纽、公交站场、改造乡镇农村客货服务站。

便捷高效。到“十四五”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客运服务体系明显提升,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0%以上。公交车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100%A及以上景区实现100%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川渝毗邻地区有条件的开行3条跨省城际公交。货运服务体系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建设多条对外快速通道,联动周边地区,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高速公路互通、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和重要港区连接线实现100%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

安全可靠。到“十四五”末,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得到明显提高。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工程1000公里,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保持至92%。加快完善公交车安全保障,公交车进场率达到100%。加快推进道路安防设施公路特长隧道、特大桥梁动态监测,实现国省干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80%。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60分钟。

智慧绿色。到“十四五”末,智慧绿色综合体系得到更大提升。基本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农村公路项目100%平台监管。枢纽站场视频监测覆盖率、重点运输车辆监测覆盖率保持100%。综合交通绿色转型取得基本成效,鼓励运输企业运营车辆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每年新增或更新公交运力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达到100%

表4-1 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类别

具体指标

2020年

2025年

备注

方式齐备

铁路营业及在建里程(公里)

82

158

预期性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93

173

约束性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85

90

约束性

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

1000

预期性

便捷高效

城区绿色出行比例[1]%

60

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98

100

预期性

乡镇驻地通三级及以上比例(%)

71

77

预期性

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

100

预期性

安全可靠

新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公里)

1000

预期性

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

92

92

预期性

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到达时间(分钟)

60

60

预期性

城区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

70

100

预期性

智慧绿色

每年新增或更新纯电动公交车比例(%

100

约束性

国省干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率(%)

30

80

预期性

客运车辆充电桩桩车比(%

1:2

预期性

营运车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下降率(%)

4

预期性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展望

2035年,梁平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形成“六高五铁三机场两港口两国道六省道”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打造“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民生化”铁公水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智能、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达到更到水平,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支点、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区)、智慧绿色宜行示范区,全面支撑梁平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有力支撑梁平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六高速:渝宜高速、梁平至忠县高速、梁平至开江高速、梁平至开州高速、梁平至石柱西沱高速、城口至宣汉至大竹至邻水高速;

五铁路:渝万高铁、达万铁路、长垫梁铁路、广大梁万铁路、梁平至忠县铁路;

三机场:梁平通用航空机场、万州五桥机场、达州百节机场;

两港口: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

两国道:G318、G243;

六省道:S510、S514、S511、S206、S204、S513。

第三章 “十四五”重点任务

第一节 着眼提质增效,全力推动“一高四普”铁路网建设

主动融入国家及区域骨干交通网络,有效增强铁路运输能力,统筹推动全区普速铁路发展,力争开工建设长垫梁铁路,实施达万铁路扩能改造,积极推进梁忠铁路和广大梁万铁路纳入上位规划,形成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四向铁路大通道。

加快实施既有达万铁路改造。达万铁路是川东北地区物资进入长江的主要通道,随着万州新田港及铁路专用线加快建设,达万铁路铁水联运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梁平作为川东北与渝东北的重要连接点,积极推动既有铁路补强提质和扩能改造项目建设,一是通过补强提质改造达万铁路开行东北环线公交化列车,时速由80km/h提升至160km/h,二是在既有达万铁路线型基础上新建二线,设计时速160km/h,梁平境内约30公里,提升达万铁路运输能力,增强梁平对川东北的辐射能力。

力争开工长垫梁铁路。结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垫江、梁平作为承接主城产业转移地,亟需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该项目始于渝北区,沿渝利铁路接长寿站至垫江到梁平,设计时速160km/h,双线,货运为主,梁平境内约45.2公里,有效联动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地区、川东北地区协调发展。

研究论证新增普速铁路。规划研究梁平至忠县铁路。该项目,研究从达万铁路梁平站连接至忠县,连接规划广忠黔铁路,设计160km/h,双线,客货混行,梁平境内约33.2公里,形成梁平北上南下的铁路直连通道,进一步加强梁平与达州、忠县新生港及沿江区县的联系和渝东南地区的联系,增加梁平铁路出梁通道。最终形成“一横两纵”的铁路网路格局,实现梁平与主城都市区、川渝东北地区高快速铁路直连。规划研究广安至大竹至梁平铁路。梁平与西北向大竹、广安等地区,暂无铁路联系,规划开展广安至大竹至梁平铁路前期研究,设计160km/h,双线,客货混行,梁平境内约33公里,进一步加强梁平与川东北区域的联系。

推进铁路集疏运建设。依托建设达万铁路梁平集装箱场站,加快推进梁平区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梁平集装箱铁路货运枢纽集聚辐射功能,完善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与忠县、万州港合力打造“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实现园区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降低物流成本。


专栏1 “十四五”铁路重点项目

普速铁路:开工达万铁路补强提质建设开行东北环线公交化列车,力争开工达万铁路扩能改造30公里,力争开工建设长垫梁铁路45.2公里,研究论证梁平至忠县、广安至大竹至梁平铁路。

铁路专用线:梁平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工程。


第二节 着眼布局优化,全力推动互联互通公路网建设

积极推动外联内畅的公路网融合发展,加快布局“四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和“多向联通、经济发达”的快速通道网,以“半小时梁平,一刻钟乡镇”为目标,构建“环射结合、循环畅通”的干线公路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和普通公路为补充的现代公路体系。

一、构建“四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

加快推动在建高速建设。加快推动梁平至开江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渝东北城镇群与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快速通道,该项目在梁平境内与G42渝宜高速相连,打通了梁平境内西北部区域对外快速通道与开江直连,使梁平快速进入川东北地区,新增川渝毗邻高速公路通道,支撑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计划在“十四五”期建成通车。

加快推动既有规划高速开工建设。加快推动梁平至开州高速公路建设,促进梁平积极融入万云开板块的快速通道,促进渝东北城市群协同发展争取在“十四五”期建成通车。加快推动渝宜高速长寿至梁平段加宽,在“十四五”后期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梁平与主城都市区的通道能力。积极推进梁平至石柱西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开工建设,形成梁平对渝东南新出境快速通道,提升梁平向南的对外辐射能力。

适时开展新增高速规划研究。有序推进城口至宣汉至邻水至重庆高速经梁平虎城、袁驿、七星前期工作,争取在“十四五”期开工建设。规划研究达川至梁平高速公路前期论证工作,争取纳入上位规划,形成达川-梁平-忠县-石柱高速公路,使梁平快速进入达川区和达州百节机场,服务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

十四五”期,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34公里,建成高速公路80公里,全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70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9.2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高速公路覆盖率增加40%以上。

二、构建“多向联通、经济发达”的快速通道网

积极建设对外快速通道。以重要枢纽节点、产业园区为重点,利用升级改造既有国省道和新建一级路建设梁平对外快速通道,加强对周边区县的联系,与规划高速公路形成公路收费和非收费双通道,实现重要交通枢纽节点间和重要通道间的互联互通。规划实施梁平至忠县新生港快速通道,新建梁平经大观至忠县段,梁平境内约37公里。规划实施梁平至万州新田港快速通道,利用升级改造G318S513部分线路,为一级路,快速连接梁平工业园区至万州新田港,梁平境内约37公里。推动梁平与忠县新生港和万州新田港形成联动,打造梁平“无水港”,加快形成铁公水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实施梁平至垫江快速通道,升级改造G243,改线约38公里,快速连接两江新区,共同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规划实施梁平至开江至开州快速通道升级改造S20620公里,改线7公里。规划实施梁平至大竹快速通道,升级改造G318袁驿至碧山段,约10公里。规划实施梁平至达川物流快速通道,新改建梁平袁驿至虎城段26公里。与川东北毗邻区县快速直连,提高交通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规划研究达州百节机场至梁平快速通道,新建线路由新盛镇直接连接达州百节机场,全程约50公里(梁平境内约10公里),形成梁平与达州机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发挥梁平“候机厅”作用。

三、构建“环射结合,循环畅通”的干线公路网

高等级打造周边毗邻地区出境公路。加强与达州、万州、开州协调,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力争实现标准统一、推进同步,全面打通毗邻地区的断头路、瓶颈路,有力支撑梁平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提高重点路段建设标准。规划实施G318袁驿至碧山升级改造项目,加强与达州大竹的联系;规划实施G318福禄至分水路面改造、S206新盛联盟桥至仁贤、G243梁平城区至复平界路面改造,提升与万州的干线公路等级水平;规划实施S204新店子至陶关桥路面改造,加大与忠县的互联互通水平。

高标准建设区内互联互通公路。进一步加密和提升梁平区内快速通道连接数量和技术等级。规划新建G318大河坝水库至仁贤高速出口工程和实施S206盛联盟桥至仁贤、G318福禄场镇至三王垭口、S510叫花岩至李家坝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和路面改造项目,提升国省道通行能力和改善乡镇的出行条件,进一步加强区内乡镇间互联互通水平,支撑国省道沿线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推动产业旅游支撑公路。加强普通公路对区内交通的服务支持力度,以服务区内A级以上景区为重点,完善重点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旅游路。规划实施S206金带互通至双桂堂、G318三王垭口至大河坝水库等,促进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支撑全区工业园区、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发展为核心,串联重要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路。规划新建G243工业园区至仁贤改线工程和S513大观千福至忠县界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园区对外水平,梁平合兴物流园区与航空物流园区的有机衔接。

十四五”期,全面推进区内国省干线改造工程总里程约297.9公里,其中,新建项目43.9公里,升级改造项目66.1公里,路面改造项目187.9公里,实现普通国道二级以上比例达到100%,普通省道三级以上比例达到90%。

专栏2 “十四五”公路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续建梁平至开江高速(梁平段)46公里;开工建设梁平至开州高速(梁平段)34公里,渝宜高速长寿至梁平段扩能改造22公里;加快推进梁平-忠县-石柱高速(梁平段)48.5公里,城口至宣汉至邻水至重庆高速(梁平段)20公里前期工作。

快速通道:达州百节机场至梁平快速通道10公里、梁平至忠县新生港快速通道37公里、梁平至垫江快速通道38公里、梁平至大竹快速通道10公里、梁平至达川区快速通道26公里、梁平至万州新田港快速通道37公里、梁平至开江至开州快速通道27公里。

普通国省道:建设普通国省道共计297.9公里,其中国道改扩建共计159.9公里,省道改扩建共计138公里。新建国道39.9公里,省道4公里;完成升级改造国道13.8公里,省道52.3公里;完成路面改造国道106.2公里,省道81.7公里。

第三节 着眼产业发展,培育军民融合的通用航空产业

通用航空产业是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充分利用梁平机场优势资源,加快通用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通用航空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丰富梁平通用航空业态,将梁平机场打造成重要的区域综合型通用机场和低空门户,将梁平打造成通用航空产业的聚集地。

一、积极发展公益性服务

积极开行短途运输航线。发挥通用航空“小机型、小航线、小航程”的特点,积极发展短途运输,参与进入公共飞行网络,提供多样化机型服务。推广政府主导型、市场引导型、“政府+社会”合作型等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模式,引导具有实力的企业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业务,力争在“十四五”期开通1条短途运输航线。

提升航空应急保障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对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要求,积极拓展梁平机场应急救援能力,开展应急救援、医疗救助、空中巡查、防林护林等飞行作业,有力支撑梁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鼓励具有实力的通用航空企业积极参与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对航空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安全管理和培训演练给予支持。力争将梁平机场建设成为川渝东北通用航空综合应急救援基地。

服务工农林生产作业。积极探索和推广通用航空在人工增雨、飞机播种、飞机施肥、森林防火、电力巡检、国土及地质资源勘查、环境监测、通信中继等领域应用。

加强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梁平机场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同时,加强服务国防建设。加强与空军联系,强化国防能力建设,主动承担平时性和应急性国防任务,参与国防交通、军事演练等任务,在低空运输和无人机飞行探索上,积极与军方协调,成为辅助军队的低空支援保障力量,形成军民一体化支援保障格局。

二、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业务

着力打造通用航空消费平台。推动通用航空文化宣传、实践体验活动,扩大通用航空爱好和消费群体。依托重庆鸿石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通航消费平台,以低空旅游、航空运动、航空科普、飞行培训、航空会展、飞行保障、飞机托管等为发展重点,推广通用航空文化,引导建设1-2所飞行培训学校1-2个跳伞基地、1个动力伞基地、1个热气球基地、1个低空游览基地,建好重庆(梁平)航空研学基地。

加快发展航空旅游,做好“通航+旅游”这篇大文章。研究规划航空主体公园建设,探索开发航空研学、低空游览、热气球、动力伞、VR体验等航空旅游特色产品。加强梁平机场与周边达州百节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巫山机场、武隆仙女山机场等协调发展,形成空中快速通道,提升梁平航空对外通道能力,使梁平旅游快速进入大武陵山区、三峡库区,满足高品质的客运需求与旅游需求,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助推交旅融合发展。探索研究百里竹海等地规划建设直升机起降平台或者直升机起降点,进一步支撑商务出行、旅游发展,支撑旅游资源开发。

试点推进航空物流发展。利用梁平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发展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积极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探索研究无人机配送、投递,试点建设以梁平机场为核心的无人机货运试验基地和货运分拨中心,提供航空高附加值货运服务、联运服务和偏远地区无人机运输。根据业态发展,适时研究规划建设航空物流园。

加快建成全类型无人机培训基地。依托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建设西部无人机培训中心,开展大型、中型、微型无人机全机型无人机培训业务。

探索建设航空职业教育基地。依托梁平职教资源,引进企业合作开展航空职业教育业务,培养航空飞行、航空维修、航空管制、通信导航、航空乘务、地勤保障等航空职业人才。

探索培育航空制造产业集群。聚焦装备制造,探索构建航空产业链,积极培育航空器集群。引进航空发动机、发动机叶片、航空材料等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优先发展维修、部分零部件的制造、以及整机组装等,依托龙浩航校建成航空维修基地和技术认证基地,力争引进1条通用航空飞机总装线。

研究规划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依托梁平通用机场,研究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在梁平通用机场西北侧规划建设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园,完善航空培训、航空会展、航空研学、航空维修、航空制造组装、航空物流等功能布局。

探索创建军民融合示范项目。依托推进航空物流发展和打造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探索引入军用无人机制造,军事车辆通信天线控制系统及军工复合材料、金属及非金属零件精密制造等产业,将梁平机场航空产业园试点打造成为临空经济区军民融合示范项目。


专栏3 “十四五”通用航空重点项目

短途运输:开通1条短途运输航线。

基地建设:建好航空研学基地,探索建设航空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建设1-2所飞行培训基地、1-2个跳伞基地、1个动力伞基地、1个热气球基地、1个低空游览基地,建成西部无人机培训中心,探索建设川渝东北航空综合应急救援基地,试点建设无人机货运试验基地和货运分拨中心,探索建设飞机维修和组装制造基地。

研究规划:研究规划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研究规划航空主体公园建设,探索开发航空研学、低空游览、热气球、动力伞、VR体验等航空旅游特色产品。

第四节 着眼区域开放,构建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推动梁平区内货运枢纽和综合交通线网合理布局和高效顺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干线物流体系和城市配送体系,提高物流转换效率,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支撑区内现代物流高效发展,打造川渝东北区域性物流枢纽。

一、高标准建设综合货运枢纽

加快建设梁平集装箱铁路货运枢纽。结合梁平铁路集装箱专用线建设,加快推动达万铁路梁平站扩能改造前期工作,规划建设集装箱货运站,集运输、配送、存储、包装、装卸、公共信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货运枢纽,提升站场货运能力,全面支撑后方合兴物流园区发展。

积极谋划航空物流枢纽。结合梁平机场航空优势,积极拓展航空物流,发展临空产业,打造梁平临空经济物流园。积极引进大型物流运输企业入驻园区,全面带动梁平物流产业发展,积极与快件物流企业示范合作,创新试验无人机飞行运输、配送、投递等智慧物流新模式,打造无人机货运试验基地。

探索谋划高铁快件试点示范工程。依托渝万城际梁平南站,串联重庆江北机场快件集散中心,同时依托梁平作为万州机场的异地候机楼的区位优势,率先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开展快件集散陆空联运试点示范工程,为承接主城都市区、万达开城市群快件集散提供保障支撑。

打造城乡统筹公路货运枢纽。提档升级专业物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高新区(双桂)公路货运枢纽、屏锦-回龙公路货运枢纽以及福禄-石安公路货运枢纽建设。创新发展城市配送,依托亿联天华电商物流园区,发展电商物流,结合邮政城区网点和客运站布局,完善城市配送网络。

二、建设高效衔接集疏运体系

完善铁路货运枢纽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梁平铁路集装箱专用线建设和完善梁平集装箱铁路货运枢纽对外集疏运公路的技术等级水平,积极推进梁平铁路货运枢纽至忠县新生港快速通道建设,铁路货运枢纽与工业园区、航空物流园、与城市配送中心的集疏运公路建设,加强铁路枢纽与港口、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快速联系。

完善航空物流园区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强梁平机场对外集疏运建设,提档升级梁平机场对外既有公路等级水平,规划建设梁平机场至梁平公路货运枢纽、至城市配送中心、高速公路互通的快速直连通道。

完善工业园区集疏运通道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对外集疏运公路建设,规划实施工业园区至仁贤改线工程,提升工业园区对外公路水平,积极探索谋划工业园区至铁路货运枢纽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互通快速通道,逐步实现货运通道与城市交通、旅客运输分离。

三、构建高效畅通的货运物流体系

加强跨区域货运合作。充分利用周边重要交通资源,借势借力,强化与周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连接顺畅。加强与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等长江干线港口的连接功能,充分发挥忠县新生港和万州新田港集散、中转功能,打造梁平“无水港”,将梁平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东城市物资下水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通道。强化达州、万州机场联系,发挥梁平机场军民两用功能,建设无人机航空物流基地及货运分拨中心,实现铁公水空运输方式无缝对接,降低物流成本。

创新发展干线物流服务模式。依托区内铁路、航空等特色资源,构建三大特色干线货运物流模式。依托达万铁路梁平站、万州新田港,积极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模式,引导生产生活物资公铁水联运发展,提升区域内大宗货物对外通道运输能力。依托梁平通用航空机场,大力发展陆空联运,推动农业特色运输和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依托渝万城际,积极探索高铁快递模式,在每日客运低峰时段,利用富余高铁动车车厢,探索装运主城至万(州)开(州)梁(平)云(阳)板块的电商快件。

持续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构建“公共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网点”两级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末端配送网点,鼓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完善配送功能,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引导城市共同配送发展,鼓励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共同配送能力。

专栏4 “十四五”现代物流重点项目

货运枢纽:“三主三辅”货运枢纽——达万铁路梁平火车北站集装箱综合货运枢纽,梁平机场航空货运枢纽,渝万城际梁平南站快件集散中心,高新区(双桂)公路货运枢纽、屏锦-回龙公路货运枢纽以及福禄-石安公路货运枢纽。

货物服务:发展铁水联运、空铁联运、航空物流三大干线物流服务模式。完善城市配送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区域性集中分拣链,兼具公路快件运输、食品加工配送、电商物流、冷链运输等服务功能。

第五节 着眼城市提升,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全力推动人民满意交通建设,打造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健全人性化、便捷化公共客运体系,提升城市服务能级。

一、一体化建设综合客运枢纽

打造一体化、高品质综合客运枢纽。依托渝万高铁梁平南站,积极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强梁平候机楼的对外衔接,增强铁路、班线客运、城市公交、机场的有机衔接水平,实现铁路、公路、城市公交、出租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效接驳的城际客运体系。

提升换乘中心服务水平。推进梁平汽车站、中心汽车站现有一级客运站综合服务功能改造,打造集班线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放等综合客运服务为一体的交通换乘中心。

推进乡村运输服务站建设。以建设三级及以上较高等级乡镇公路综合服务站为主,加快实施新盛、袁驿、云龙等重要乡镇和其他一般乡镇完善建立10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进一步拓展乡镇综合服务站物流、商贸、停车等功能。

稳步推进综合服务区建设。深化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完善服务区充电桩、“司机之家”、文旅服务推广平台等功能建设,将龙溪河服务区打造重庆市高速公路绿色智能服务区试点示范,依托旅游景区、国省道养护道班场地等,建设综合服务区集散中心,拓展露营、停车、物流等综合功能。

二、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推动区域旅客联程运输。积极对接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和达州百节机场,建设梁平城市候机厅,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和客票一体联程发展。注重客运枢纽与重要节点间的快速联通,开行快速公交、旅游专线等串联铁路梁平站、高铁站、客运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

加强旅客运输转型升级发展。优化班线客运线路、运力配置与时刻安排,加强班线客运与航空、高铁、城市公交的互补衔接,充分发挥公路客运“门到门”优势,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定制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短途接驳等特色客运业务。

打造一批国省道星级服务区。充分利用公路沿线道班、旧道班、公路两侧小空地等设施建设服务区,进一步发挥国省道服务区功能。在交通量较大的线路,实施公路服务区试点建设充电桩,满足电动车公众出行服务需求,同步规划农产品物流中心,提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

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交旅融合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梁平二环线道路状况良好,环境优美,规划在二环线搭建公路旅游观景台,完善小型停车区建设,推动公路与当地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三、构建生态宜行的城市公交体系

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101路、102路等6条公交线路,新增109路、401路等8条公交线路,形成20条城区常规公交线路,进一步扩大公交覆盖范围,中心城区50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强化公交运力配置,按照差异化、绿色安全、统一标准的配置原则,配置公交车辆运力170台。巩固完善公交站场设施,布局规划梁平南站、梁平火车站、悦达北站等3个枢纽站,设置土桥公交首末站、绿色食品产业园公交首末站等7个首末站,建设迎宾大道西公交停保场,形成“3+7+1”的公交站场布局体系,实现公共汽车100%进场率。改善公交中途站,规划改造10个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公共汽车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力争达到30%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水平。采取线路优化、路权保障、智能信息化等手段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水平。运营效率方面,公交正点率达到95%。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到90分。提高信息化水平,城市公共汽车移动支付终端覆盖率100%,电子到站信息实时预报覆盖率达到100%

优化公交运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公交管理水平,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公交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客观、全面、科学、可比、稳定和相对的公交评价指标,将考评结果与实际补贴相挂钩,将考评结果转化为具有一定激励性的调节系数,从而对公交企业应得补贴额进行调节,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完善财政补贴机制,主管部门每年聘请第三方交通运输研究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公交公司经营基本情况进行审计,由第三方交通运输研究机构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补贴方案设计,测算本阶段财政补贴金额,研究长效补贴机制,结合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贴相挂钩。


专栏5 “十四五”客运服务重点项目

客运枢纽:“一主一辅多点”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渝万高铁梁平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梁平中心汽车站功能优化,实施新盛、袁驿、云龙等重要乡镇和其他一般乡镇完善建立10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打造G42沪蓉高速龙溪河服务区等一批特色服务区。

客运服务: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优化调6条公交线路,新增8条公交线路,建设3个枢纽站、7个首末站、1个维保场,改造10个公交港湾式停靠站,配置公交车辆运力170台,建立公交考核指标体系。

第六节 着眼乡村振兴,构建人民满意的农村服务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提升区内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撑引领农村产业体系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一、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全力推进乡村主干道建设。结合县乡道公路的规划调整,总体按照“镇镇通三级”的目标,以提升县乡道综合服务能力为重点,推进主要服务乡村地区对外沟通交流及产业经济发展的乡村主干公路建设,着力加强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城乡互联互通。规划实施X120袁驿至虎城场镇路面改造、Y003黄桥村起点至虎城加油站改建、Y004坟山子至达州黄庭界改建工程等一批乡镇连接路、出境路建设,规划调整区内县乡道里程约2000公里。实现乡镇驻地通三级及以上比例达到77%,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公路建设。结合全区乡村产业布局和特色村镇建设,推动串联乡村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主要产业和资源节点、中小城镇和特色村庄的区域联网骨干公路建设,加强干支联动,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实施东山林场至二环路公路硬化工程、龙溪河服务区环道新建工程、XC55曲水李子园至福禄大同桥改建等一批乡旅游路、产业路建设。实施县乡道升级及路面改造333公里,全面提升区内乡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柚竹渔特色效益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支持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构建广泛覆盖人口聚居的主要村庄、直接服务农民群众出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村公路基础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镇和建制村硬化路“畅返不畅”项目的路面改造,实施窄路面拓宽工程,提升通村、通镇路网服务品质。规划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1000公里,通组路新改建120公里,入户路新改建160公里,实施窄路面拓宽工程改建80公里,实施油返砂改造160公里,单改双新改建480公里。

二、提升乡村运输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持续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改善农村客运安全通行条件,优化服务供给,推动集约化发展。有序推进城乡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镇村延伸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规划实施6条客运班公交化改造。进一步扩大农村公交覆盖面,新开行5条农村公交线路,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客运小型化、定制化、网约化、便捷化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农村客运站点,推进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新改建5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客运服务质量,拓展站点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完善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落实国家燃油补贴政策,同时加强客运企业安全监管,不断完善农客企业的质量信誉考评机制。

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按照“区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级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思路,建立层次分明,覆盖区、乡(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通过“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方式,利用农村客运站有偿建立邮政、快递仓储场地或小型物流集散中心,构建以梁平中心站综合服务站为核心,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为纽带,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节点。统筹利用交通、邮政、快递、农业、商贸等资源,积极构建“客货同网+货运班线+交邮融合”的农村物流运输网络,切实解决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突出问题。

三、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加强乡村交通人文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推进简易自驾车房车营地、驿站、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停靠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持续开展交通文化内涵研究和传播,注重交通运输与乡村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公路美化绿化与自然环境、交通文化相结合。

创建跨区域国家级示范片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要求,按照“示范引领、彰显特色”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梁平“四好农村路”特色,联合四川共建全国性跨区域“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推动形成网络互联互通,管理共治共享,养护协同高效,服务均等普惠,经济支撑有力的“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成为跨区域农村公路发展新样板。

专栏6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农村公路:实施县乡道改造工程:333公里;推进实施1000公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改建通组公路120公里;改建入户路160公里;窄路面加宽80公里;油返砂160公里;单车道改双车道480公里。

运输服务:实施6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新开行5条农村公交线路,新改建5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客运小型化、定制化、网约化、便捷化转型发展。构建“1+28+N”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包括1个区级综合物流中心,28个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N个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

示范创建:与渝北区、垫江县、长寿区、合川区和四川大竹县、邻水县、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共建跨区域全国性“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

第七节 着眼创新发展,打造高效互联的智慧交通体系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交通运输在新基建、新业态等领域的创新驱动能力,以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新技术融合应用为突破口,转换交通发展动能,推动梁平交通构建高效互联的智慧交通体系。

一、推动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智慧公路建设。积极与市级行业部门对接,在梁平探索智慧公路建设,选择1-2条国省道路段探索实验。结合公路感知网络、BIMGIS等技术,加快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聚集,推行公路建管养服务,提升全周期数字化水平,实现在规划实施重点路段全天候、多要素的状态感知。应用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适时推进车路协同和车联网技术应用,与百度、阿里巴巴等研究企业深度合作,申请建设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开展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场建设、自动驾驶技术研究、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运营、培育自动驾驶大数据服务产业等业务。在开放式试点公路的探索应用,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形成“人车路网云一体”的智慧公路。

率先推进智慧服务区先试。推动“5G+智慧服务区”建设,将龙溪河服务区打造成为全市智慧服务区示范区,促进智能停车、能源补给、救援维护、信息互联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国省道星级服务区建设、管理、养护、运行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全力推进智慧枢纽。推进梁平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道路客运电子客票,鼓励发展综合客运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推动售取票、检票、安检、乘降、换乘、停车等客运服务“一码通行”。推进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智能化升级,开展仓储库存数字化管理、安全生产智能预警、车辆货物自动匹配、园区装备智能调度等应用。发展综合性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加强农村智慧物流网络建设。

持续推进智慧公交站台建设。新建或改建公交站台,将先进通信设备、科技终端设备、便民服务设施融入站台,结合5G网络实现5G智慧公交站台。站台与公交车辆实时互动,显示车辆实时信息(车内拥挤度、预计到达时间等),提供最人性化的候车服务,提供自动售货机等便民设施。

二、加强大数据基础能力建设和创新应用

交通运行监测与调度系统。完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优化完善运行监测应急调度大厅、大屏显示系统、监控室、中心机房、工作区、辅助生活区、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集中监控系统等。依托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打造“1中心、7系统”。包括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系统、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交通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交旅融合信息发布平台、交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交通建设项目一张图管理系统、道路运输安全应急指挥系统。

完善智慧交通运输系统。持续推进全区“智慧公交”平台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公众出行需求,整合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实现公交信息全面智能化,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实现监测、查询、调度、分析、管理等,实现城乡公交智能化全覆盖。积极谋划交通运行监测平台系统,整合运输、公路,公安等信息资源,连通信息孤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图形结构化等方式实时展现和预测交通运行态势实现公路、铁路、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动态实时监控,完善交通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服务行业决策分析。

打造交通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大数据创新应用,打造梁平交通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时发布交通政务信息、路网信息、线路信息以及交通资讯,推进梁平与川渝毗邻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公交“一码通”,进一步扩大移动支付。逐步扩大信息范围,覆盖重要旅游节点交通信息,实现对景区的交通量监测和预测预警,实现信息及时发布与共享。

完善执法政务系统建设。建成集查询、案件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系统后台及配套监控、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超限治理非现场执法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区重要国省道建设不停车称重、车辆抓拍识别、超限告知系统9套,并改造蟠龙固定治超点,撤销皂角、屏锦两个固定治超站。改善基层执法站所功能,实现明达、云龙、袁驿执法大队的执法站所标准化建设。

三、加快新技术与交通的深度融合

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协同应用。结合5G商用部署,统筹利用物联网、车联网、光纤网等,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建设。协同建设车联网,在重点地区、重点路段应用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建设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试验线路。在重点桥梁、隧道、枢纽等应用先进通信技术,支撑设施远程监测、安全预警等应用。

持续推进运载工具智能化升级。实现常规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车辆、重型营运货车等运载装备的北斗卫星定位及运行状态监测。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控报警终端等技术装备,实现对不安全驾驶行为、乘客危险行为、危险行李货物等自动识别和实时报警。

推动新技术的推动应用。加强与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自动驾驶车企业等合作,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行业落地和推广应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联合互联网公司,建立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创业中心、创新示范基地及产业联盟,推进车路协同、交通全域信息感知、智慧交通技术装备等成果研发应用,力争在智慧交通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


专栏7 “十四五”智慧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智慧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公路试点工作;建设龙溪河智慧服务区、梁平南站智慧枢纽、智慧公交(二期)。

智慧信息系统:持续推进全区“智慧公交”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运行监测与监测系统、交通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公众号、小程序);建设案件处理后系统及非现场执法系统9套。

第八节 着眼保障有力,构建绿色安全的支撑保障体系

全力推动交通运输质量发展,突出绿色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与全区“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相适应,大力推动绿色、安全交通建设。

一、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

强化交通碳减排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工作,推动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率下降4%。积极引导区内客货运输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参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深化运输结构调整。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强化公路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治理,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切实提高铁路运输组织水平,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转移。公路客运将重点放在短距离、“门对门”、定制化服务、旅游专线等方面,充分发挥公路客运灵活的优势。

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依托,打造公路绿色景观走廊,推动建设“美丽公路”,建设二环路“美丽公路”示范工程。

加快纯电动客运车发展。更换或新增投放纯电动公交车100台,积极引导运输企业更新清洁化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年新增或更新公交运力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达到100%。加快充电设施布设,建设公交站场充电桩100套,建设农村运输综合服务站充电桩100套,建设综合枢纽充电桩100套。

加快推进运输装备升级。推广应用先进货运车型,引导公路货车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公路养护的研发应用,积极开展绿色养护。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在服务区、边坡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在公路服务区、枢纽场站推进智能照明、供能和节能改造技术应用。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保障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与市电等并网供电。积极发展交通行业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等技术。

二、打造保障有力的安全交通体系

强化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维护。加强路网隐患治理和安全防控,加快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强养护站、服务区、应急场站建设。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实现国省道危桥零增长,继续实施安防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消除安全隐患,全面实现国省干线安全护栏升级改造。“十四五”期,规划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工程1000公里,危桥改造50座,渡改桥9座,治理公路地灾点19处(危岩11处,路基沉降8处),普通国省干线一、二类桥梁数量占桥梁总数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一、二、三类桥梁占农村公路桥梁总数比例达到100%。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实施里程占比达到90%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安全设施完好率达到90%以上,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隐患计划完成率100%

强化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完善。完善全区交通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厘清行业监管责任,明确交通主管部门、事务中心、执法机构安全职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交通生产安全。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的灾害防治,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工作,严格落实灾害防治责任。

强化交通安全监管机制建立。持续落实“一岗双责”,规范履职行为,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尽职免责和问责机制。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积极开展企业主体责任评估和整改升级工作,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落实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强化风险研判管控,建立月进度报告、定期通报、检查督导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强化交通安全应急保障。完善应急救援点和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建应急救援站点3处,增强对全区交通应急救援力度,完善全区交通应急救援网络。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路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加强应急管理,发挥公路应急抢险中心和抢险队联动作用,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60分钟,重点对组织机构、人员保证、灾害性天气巡查、公路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信息报送等进行充实和调整。建立公路应急保障队伍,加强应急体系和队伍建设。


专栏8 “十四五”绿色安全建设重点项目

绿色交通:建设二环路“美丽公路”示范工程。继续推广纯电动客车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更换或新增投放纯电动公交车100台,公交站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充电桩、综合枢纽充电桩达到300套。

平安交通: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工程1000公里,危桥改造50座,治理公路灾害点19处。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工作。新建应急救援点3处,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60分钟。

第九节 着眼深化改革,构建统筹有力的现代治理体系

健全交通发展保障机制,统筹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突出新机制、新手段,着力提高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突出“建管养运”协调化发展,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体系,持续推进行业重大领域改革,形成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体系

大力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切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系统形成崇尚法治、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息化监管为支撑、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执法监管体系。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梳理行政执法权责清单,增强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做到既系统完备又简明易行。充分发挥法治交通的引领作用,协同营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氛围。推动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透明规范合法公正。

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既有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新格局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认真落实《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标》。继续推进“四基四化”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二、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政务服务改革。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增加最多跑一次申报事项20项,零材料申报事项10项,即办件比例达95%,行政许可办理事项承诺办理时间相较于法定时间平均减少50%。建立形成有效的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实施方案》与准确的《政务服务办事指南》,交通运输政务服务成效度、在线办理成熟度、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均有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政府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进交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交通运输领域市场,推动行业守法经营,诚信服务,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透明度,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为重点,推动建设交通信用体系。加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加强市场信用管理,建立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企业,养护管理企业、客货运输企业等平台信息数据库,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强化对工程建设、运输、养护等市场化主体的监管,引导和培育交通运输市场健康发展。健全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对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物流严重失信等行为的认定、等级划分与监管措施,对违规违法破坏路产、阻碍交通的行人违法行为,建立如取消享受交通优惠政策等合法合规的惩戒制度。

培育交通运输市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强化市场化改革,针对高品质客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化运输领域,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完善优化配套政策保障。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PPPBOT等多种模式,探索实行建设期资本金补助、运营期亏损补贴等引资政策,优化财务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加大招商力度、做好后续服务,努力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交通。同时,加强债务管控,降低债务风险。

强化高素质交通运输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交通运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职业院校为基础、行业企业为主体,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交通运输干部队伍。加强交通运输人文建设,强化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弘扬优秀交通文化。

三、提升公路管理养护水平

巩固提高公路养护成效。加强日常养护实施力度,鼓励采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式进行养护巡查,及时发现、处理、修复公路设施病害。加大预防性养护实施、投资力度,实现养护理念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预防转变,实现国省道预防性养护100公里。推动路况水平提质升级,次差路段总里程逐年减少,实施路面灌缝436010延米,实施挖补202868平方米,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达到92%以上,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超过75%。加强公路大中修工程的实施,全面实施养护示范工程,治理公路桥头跳车。

提升管理养护运营水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引领,加大公路养护力度,构建更加畅通、安全、智慧、绿色的公路网络。探索应用先进养护技术,加快推进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桥梁、隧道、边坡监测升级改造工程应用,基于北斗短报文功能实现状态实时监控与数据回传。加大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投入,逐步实现公路养护机械化。

提高公路养护管理能力。加强科学决策和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推行公路养护科技手段,积极开展绿色养护,加强四新技术在公路养护的研发应用,加大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投入,逐步实现公路养护机械化。完善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监督和考核管理办法,构建以路况水平、大中修里程、养护资金、管养难度、机构能力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公路管理养护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养护工程监管,研究制定日常养护管理细则及养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养护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

探索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路养护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养护总资金支出结构,大力推广区、乡、村三级路长制,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行养护总承包模式,积极扩大公路预防性养护范围,探索推进桥梁、隧道预防性养护工程,创新运用一体化咨询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理顺养护体制、机制和职能,逐步引进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壮大公路养护机构队伍。


专栏9 “十四五”行业治理改革重点项目

养护管理:实施国省道100公里预防性养护,实施路面灌缝436010延米,实施挖补202868平方米,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达到92%以上,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超过75%。规划建设养护站房3个,停车区15个。加强四新技术的应用,建立公路养护动态调整机制,试点推行养护总承包模式,探索推进桥梁、隧道预防性养护工程。

政务服务改革:新增最多跑一次申报事项20项,零材料申报事项10项,即办件比例达95%,行政许可办理事项承诺办理时间相较于法定时间平均减少50%。出台《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实施方案》、《政务服务办事指南》。

交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交通信用体系平台信息数据库,健全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

第四章 资金匡算与规划效果

第一节 资金需求

十四五”期,梁平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为220.5亿元,铁路投资45亿元,公路投资158.5亿元,通用航空0.5亿元,综合交通枢纽投资9.5亿元,运输服务投资1.0亿元,智慧交通投资1.1亿元,平安交通投资3.8亿元,绿色交通投资1.1亿元。其中,拟争取国家和市级资金等约85.8亿元,社会融资自筹资金约104.4亿元,业主自筹资金约30.3亿元。

表5-1 梁平“十四五”交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一览表(亿元)

项目大类

项目小类

投资

铁路

铁路线网建设

45

公路线网

高速公路

96.1

普通国省道

45.2

重要连接线

11.7

农村公路

5.5

小计

158.5

通用航空

公益性运输、航空产业

0.5

枢纽站场

客运站场

1

货运站场

7

集疏运

1.5

小计

9.5

运输服务

公交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停靠站等

1.0

智慧交通

智慧服务区、智慧枢纽、智慧公交等交通信息化

1.1

安全养护

安防工程、危桥病隧改造、地灾处置等

3.8

绿色交通

充电桩、新能源汽车

1.1

合计


220.5

表5-2 “十四五”综合交通投资需求表(单位:亿元)

类型

规划投资

拟争取国家和市级资金

社会融资等资金

业主自筹

铁 路

45

25.7

19.2

-

公路

高速公路

96.1

11.1

84.9

-

普通公路

62.4

41.9

-

20.5

航空

0.5

-

0.3

0.2

枢纽(含公交站场)及集疏运

10.5

3.8

-

6.8

智慧交通

1.1

0.5

-

0.7

平安养护

3.8

2.4

-

1.4

绿色交通

1.1

0.4

-

0.7

合 计

220.5

85.8

104.4

30.3


第二节 规划效果

交通能力更加充足。到“十四五”末,新建成高速公路80公里,总计达到170公里以上;高级公路对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枢纽、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全部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对外通道更加完善。到“十四五”末,形成四向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实现对内、对外2个交通圈(对内交通圈为“一刻钟乡镇、半小时域内”,对外交通圈为“1小时重庆中心城区、1小时川渝东北”)的目标,通过实施达万扩能、达万铁路专用线、梁平至开江、梁平至开州、通用航空等项目,梁平多通道、多方式、高标准联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

内部网络更加畅通。到“十四五”末,通过实施“县际通二级、镇际通三级、村际双车道、组组硬化路”工程,升级改造国省道近300公里,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相邻乡、镇、街道之间多路通达,交通内循环更加畅通,乡(镇、街道)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

枢纽衔接更加顺畅。到“十四五”末,综合客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基本成型,梁平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铁公零距离换乘,城区至各枢纽30分钟公交通达,公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铁路梁平火车北站集装箱货场及建成铁路专用线形成梁平综合货运枢纽,联结万州港,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公水多式联运,依托梁平军用机场、亿联智能家居产业园区建成区域性货运枢纽,区域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到“十四五”末,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至少有2条对外通道,衔接的公路等级不低于三级水平,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旅游景区之间、工(农)业园区之间形成互联互通公路环线,技术等级达到三级及以上。从城区至各景区,平均旅游交通出行时间为0.5小时,公路对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运输服务更加高效。到“十四五”末,建成“智慧公交”和“运行监测与调度”中心,新开一批城际公交,优化调整一批公交线路、建设一批公交站场、投放一批电动公交车,公共交通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货运市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多式联运初显成效,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成型,实现邮政“村村直通邮”、快递“村村有网点”。智慧绿色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行业治理体系更加规范高效。

第五章 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影响分析。规划铁路、公路跨河桥梁工程将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工程完工后随着泥沙的淤积,这种影响将逐步消失。交通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占地拆迁等。规划中铁路、公路等项目为线性工程,容易对生态功能区造成分割,影响部分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对线路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路基宽度有限,相对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来说,对其生态功能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区域生态功能的整体退化。

——主要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部分省县级公路由于历史原因,临近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减轻工程施工对自然保护地内保护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穿越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可能造成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使得区域景观在空间上不再连续,出现破碎和分割。对于临近风景名胜区的铁路、公路项目,其建设对其核心景区的影响较小,项目建设将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交通项目的选址选线,尽量避让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涉及风景名胜区的道路应该符合景区规划,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保障景区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布设项目线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穿越森林公园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实施中可能造成原有的森林景观被分割为多个板块,影响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临近森林公园的铁路、公路等项目,对森林公园的植被影响较小,未对景观造成切割影响。因此,本次规划实施中应尽量避让森林公园植被良好的中心区域,在不得不穿越森林公园范围时,尽量沿森林公园外围布线,减少对森林公园中心区域的扰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避让湿地公园范围,特别是生态保育区鸟类集中分布及繁殖地。若无法避让,应增加桥梁、涵洞工程,施工期禁止向湿地范围排放生产废水,设置临时工程,避免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妨碍湿地范围内动物的栖息和生存。

——水环境影响分析。本次规划中包含公路项目、机场项目和枢纽场站项目,项目主要是因施工产生的废水及生活污水可能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房建工程挖方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由于项目房建挖方深度较浅,一般只是对表层的潜水产生影响,对深层的承压水不会造成污染,房建工程的占地范围有限,污染物质较简单,通过土壤的过滤作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实施后,各种运输方式仍会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如公路行驶车辆尾气,港口装卸产生粉尘、油品运输和装卸产生的油气,飞机、船舶烟气,枢纽站场汽车尾气、装卸粉尘等。均采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等措施控制运输方式对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

——声环境影响分析。铁路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牵引动力噪声、轮轨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对沿线的居民点、村庄、学校、医院的声环境造成影响。公路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由动力噪声和轮胎噪声两部分构成水运项目对营运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船舶运行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和鸣笛噪声及港口码头运行的生产设备噪声。

第二节 环境影响对策

——生态环境方面。涉及生态红线尽量避让。如公路、铁路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分别采取生态恢复、挡土墙路堤、桥梁穿越、占补平衡补偿等措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运项目采用鱼类增殖放流、鱼类其他恢复补偿措施。

——水环境方面。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若其附近有城市污水管网,则经生化池处理后就近接入管网,送到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或处理达标后外排。对于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应加强管理,收集后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优先用于场地防尘洒水或混凝土拌合、养护等,拌合废水也经隔油沉淀后回用,不外排。正常情况下工程对地下水影响较小,在风险事故状态下及时采取封闭、截流等保护措施。

——环境空气方面。沿线服务设施及枢纽站场采用清洁能源,不得设置燃煤锅炉,对沿线设施的餐厅加装油烟净化装置。公路运营期间,加强道路管理和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并加强绿洲路段公路两侧的植树绿化。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浮顶罐储存技术(减少油罐呼吸损耗)、密闭装车回收油气技术、降温技术等措施。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油类分类储存管理、喷淋降温等,并加强管理,做好设备维修与维护,防止跑冒滴漏,减少挥发性烃类气体。

——声环境方面。在铁路、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内应按有关规定限制建设新的敏感建筑物,特别是居民住宅建筑物等。在铁路、公路沿线附近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目标,当交通噪声对其有严重干扰时,应在相应的铁路、公路的路侧设置声屏障。机场项目:对超标的敏感目标采取隔声措施,安装隔声窗,对代表性敏感点进行飞机噪声跟踪监测,并及时采取补救降噪措施。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由区政府统筹调度,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交通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发展改革、交通、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梁平交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交通局,区交通局局长任主任。加强发展改革、交通、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争取建立高规格的统筹协调机制,协同川东北,携手长垫开等六区县,共同争取建设川渝东北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立交通建设沟通交流机制,统筹协调交通共谋共建等合作事宜,加快推进毗邻地区重大交通项目进程,有力助推一体化发展。同时,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确保重大交通工程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和持续推进,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汇报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市级规划,主动争取国家及重庆市更多地给予梁平交通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探索优化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深化重大项目方案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关系,研究生态红线内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活动的相关政策。

第四节 拓展投融资渠道

联合周边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补助基础上,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政府主导、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加强区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和管理,发挥资金合力和放大效益。鼓励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采取PPPBOTEOD等模式以及开展REITs试点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争取政府专项债、永续债更多用于交通。推动构建效益增长与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1] 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定义绿色出行比例,是指居民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占全部出行量的比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